|記者:楊益華|
在剛結束的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上,有本地參展商展示了包含AR(擴增實景)和VR(虛擬實境)技術的中風患者互動復康訓練系統;亦有參展商帶來了培訓醫科學生和作病人教育的VR解剖學軟件。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研發的「擴增/虛擬實境駐家及中心復康訓練系統」,讓中風患者在沒有專業治療師指導下也能進行復康訓練,包括上肢、下肢、平衡和協調運動。用戶只需跟隨VR頭戴式裝置的指示,做出相應動作,傳感器就會捕捉用戶動作並交給電腦進行分析,而專業治療師能在數據庫中查看用戶表現記錄,並給出專業意見。目前該系統已在全港39間康復中心及61位用戶家中安裝。
項目助理兼現場專員劉采彥表示,中大在2020年底推出以AR為基礎的復康訓練系統,原因是關注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中風患者參加面授復康訓練時有感染病毒的風險,於是決定研發一種遠程復康系統,以滿足他們在疫情期間的復康訓練需要。這套系統讓用戶可以重複加密訓練,不受時間限制,降低了用戶接受復康訓練的成本。今年9月,項目組為系統加入了最新的VR復康訓練遊戲「希望之舟」。
她指出,相較於之前的AR訓練,VR訓練強化了上肢協調訓練和手部肌肉的細節訓練;而訓練時配戴的VR頭戴式裝置也在一定程度上給用戶帶來更具趣味性的沈浸式體驗。
系統能在每組訓練動作結束後給出詳細的數據。
中大現場專員劉采彥在向參觀者介紹AR/VR復康訓練系統。
劉采彥又表示,對訓練系統的持續維護,以及對訓練動作的及時調整,十分重要,因為當項目組能及時跟進訓練數據和專業治療師反饋的意見來調整訓練動作,才能避免用戶因動作不恰當而受傷或勞損。
目前該系統已包含超過45個由專業治療師設計的訓練活動,並仍在持續更新,以滿足更多肢體傷殘群體的需求。
虛擬解剖學軟件
3D Organon軟件展示的人體結構圖像。
VR除了用於復康訓練之外,更被用於醫療教學領域。由澳大利亞的Medis Media Pty Ltd研發,Umedco(遠東)有限公司代理的虛擬實境解剖學軟件——3D Organon VR Anatomy software,就主要面向醫學領域的初學者。這一軟件涵蓋了超過12,000個人體解剖結構,在VR技術的輔助下,讓尚未參加過實體解剖的醫科學生,對人體肌肉、器官和骨骼的位置等有更加直觀立體的認識,從而減少學生日後進行實體解剖時可能犯的錯誤。同時,利用軟件中的VR遊戲講解人體構造,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醫護人員也可以利用軟件進行病人教育。
據Umedco表示,目前香港已有中大和港大兩所大學用該軟件來教學。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協辦的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實體展,於11月9至11日在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而透過「商對易」平台的線上洽商,則會在本周五結束。
封面圖片:Umedco的現場工作人員向參觀者演示如何使用3D Organon 虛擬解剖學軟件。
Related

|記者:羅婥瑤| 在今年的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上,有香港創科公司展出自行研發的VR(虛擬實境)復康訓練系統,為運動創傷及骨折康復者帶來新的復康訓練體驗。 豐睿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 VR復康訓練系統,已在國家知識產權局註冊專利,2019年開始獲本地醫院和老人中心使用。VR復康訓練系統主要為康復中的運動創傷、骨折或痛症病人而設,利用虛擬實境和遊戲化動作進行訓練。系統設有的可視化和全身運動跟蹤技術及軟件,除了能即時監測使用者的身體數據外,也能記錄上一次訓練的情況,讓使用者了解自己的進度。系統會自動生成活動能力狀態報告和治療報告,前者包括分析身體的動作,例如四肢最多可伸展的高度、長度及彎曲度,後者包括身體監測數據,如心率、血壓及骨骼堅硬度等。 項目負責人朱自華表示,VR復康訓練系統需要在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指導下使用。物理治療師可以根據數據,為使用者客製化一套合適自己的訓練方案,滿足不同復康階段的需要。遊戲訓練的難度也可因應使用者的適應能力來調整。 項目負責人朱自華(左1)與團隊成員。 朱自華表示,VR復康訓練系統的大多數客戶是復康中心及老人中心。以往,復康中心和老人中心的活動都離不開群體活動,例如行山或社區活動,但疫情的出現令長者外出感染風險增加,因而經常被困在中心內,會令長者的情緒容易出現問題或產生很想外出的意欲。透過系統的軟件,公司可以把虛擬場景設置成長者想去的地方,即使是外國亦可以輕鬆解決,讓他們的心情保持開朗,亦可以透過遊戲讓長期久坐的長者進行活動,降低肌肉和骨骼退化。 他又表示,公司也設計了VR心理治療系統,專為有心理障礙的人而設。如患者對黑暗或密閉空間產生恐懼,透過VR的場景訓練,可協助病人逐步適應這些環境。 今年的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實體+網上」展,於10底至11月初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有超過1,050個參展商參加。 豐睿科技在會場的宣傳海報。
In "科技"

|記者:李㯋琪、姚偉樂| 在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2022年「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上,醫療創新仍然展覽的焦點,不少本地參展商以物聯網和實時數據等智能科技融入復康器材,讓康復者得到更佳的照顧和訓練。 家健科技有限公司(Kin Technology Limited)研發的「家配康」家用自動發藥機,是一種藥物管理系統,採用了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技術,讓照顧者和護理人員可以遠程提醒家中的康復者和院舍的長者準時服藥,並能準確地分發藥物和劑量。 家健科技的自動發藥機。 家健電子工程師 Naman Gulati 對記者表示,物聯網技術讓照顧者和護理人員可以透過軟件,在手機或電腦上遙距控制自動發藥機發岀聲響,提示食藥時間已到,並把適當的藥物放入小膠杯內,供需康復者或長者服用。 家健科技電子工程師Naman Gulati。 他亦提到,現時護理人員人手不足,一個人同時照顧多名康復者或長者,導致派藥時間被延長,部分人不能準時服用藥物。因此希望透過此產品,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為康復者和長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復康機械臂 另一邊,佳澤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復康機械臂,協助中風病人進行復康訓練。 佳澤科技銷售主管徐偉智表示,中風病人住院時間中位數為3個星期,但他們由行動不便到康復需要至少半年,公司希望藉着已取得歐盟標準認證的復康機械臂,幫助病人在康復期間多做運動,不用物理治療師手把手輔助,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佳澤科技銷售主管徐偉智。 機械臂主要協助病人進行下肢復康鍛煉,可在仰臥、俯臥、側臥或坐着時進行;或對足背/足底進行鍛煉,提供阻力和輔助力的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可通過 USB 導出每個療程的治療進度的數據。 徐偉智提到,政府近年開始投放更多資源在樂齡科技上,在面對物理治療師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醫院引入復康機械臂,可紓緩人手短缺壓力。 由貿發局主辦、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協辦的2022年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實體展),於11月9至11日在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In "大城今天"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等陪同下,前往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探訪長者,了解香港多元化安老策略。期間,張德江參觀康復治療室,了解如何應用肌動機械手進行復康訓練活動,以及觀看長者在新穎趣致的機械人帶領下進行動感操。他與參加棋藝和茶藝活動的長者交談,並送贈了一部老人康復跑步機和一張電動按摩椅予中心,中心長者亦特意向張德江送上手製紀念品。 其後張德江參觀新建成而未入伙的公共屋村安達村。張德江在行政長官梁振英陪同下,觀看公屋展板、模型及短片。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應耀康向張介紹香港房屋政策,及安達臣道的公共房屋發展計劃。安達邨去年8月被驗出地盤水管焊料含鉛,導致延遲入伙。張到訪期間有大批警員駐守,誠達樓出入口被白布圍封。地盤會全日停工,只有少部份保安員上班,但料須先通過安檢。
In "張德江視察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