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新聞採訪與寫作

RTHK 鏗鏘集 : 雨傘滿月

【新聞評論】

RTHK 鏗鏘集 : 雨傘滿月(2014/11/3)

黃倩凝、蕭閔惠、梁羨靈、姚碧丹、曾子晴

2014/11/17  Media Ethics Presentation summary

新聞背景:

佔領行動發生滿一個月之際,RTHK發佈紀錄片,整理及回顧過當中的重要事件,並以數名支持運動的佔領者為主線,追訪他們在過程中的感受和經歷。受訪者包括裝修師傅戚志良、攝影師陳貴明、大學生梁莉姿等。

紀錄片(正面)

1. 集中訪問幾個佔領人士,作為節目主線,有連貫性。另外在示威現場採貼身追訪的形式,使觀眾更有代入感。

2. 節目最後以一月祭的畫面,和受訪者對運動未來發展的意見作結,呼應主題。

1

2

 

紀錄片(反面)

1. 內容與題目不符。對應「雨傘滿月」一題,應該中立和平衡地回顧過去一個月的事件,同時表達支持和反對聲音,但節目中只一面倒訪問支持佔領運動的人,故此題目不足準確。建議把題目改為「佔中者心聲」,或者加入有相當時數的反對者聲音,後者能令內容更為平衡。

2. 主題不夠深刻。節目是根據雨傘運動的時間發展推進,在時序表達上較為清楚,但滿月主題不夠突出,也沒有旁白將其串連,整體像流水帳,不夠深刻。建議主題可稍作加強,例如突出佔領和反佔領人士這一個月以來心態上有何改變,佔領環境或氣氛有甚麼改變等。也可以訪問一些由支持到反對,或由反對到支持這場佔領運動的人等等。

3. 佔領者立場有轉變,但轉折點不清晰。例如學生從一開始「不贊成長期佔領,因為會消耗民意」,後來變成 「政府告訴我們一切奢求都是沒有可能的,倒不如付諸行動,繼續佔領。」之間,是否因為學聯與政府談判,得不到成效而產生轉折?節目未能夠清晰的表達導致學生立場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最後,受訪說:「現在這樣,一天沒完,其實已經算不錯」還有「譬如提委會如何產生,取消法團票,都是值得考慮……」等言論,似乎顯示他們開始妥協,但中間過程和原由以及受訪者的心路歷程皆表達得不明顯。

4. 三個受訪者的關聯性不大。片段希望記錄佔領運動一個月以來的發展,但只是隨機選取了三個普通人,記錄他們的感受,再聯係一個月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這三個人的身份上沒有任何關係(除了都是普通市民),沒有任何代表性。建議可以在金鐘,銅鑼灣,旺角三個地區分別選取一個長期駐守的人物,可突出表達「雨傘滿月」這個主題。

5. 受訪者的言論不能突出主題。例如學生曾說「這次的佔領運動不單單是要爭取真普選,更可以討論空間使用的問題。」突然出現這個角度,觀眾的關注點會被帶走,但節目其後並沒有討論此問題,仍然是集中表達市民對普選的訴求;太多分支會令結構鬆散,主題不鮮明,故我們認為在編集上有改善空間。

b

a

對評論文章的意見(正面):

1. 同意評論者所說,只由三個普通佔領者表達心聲,不夠代表性。建議訪問曾因佔中被拘捕的人或網絡上受關注的佔中和反佔中人士會較有代表性。

2. 同意評論者所說,訪問內容未能清楚表達佔中者對政府有何不滿,只讓他們粗略表達了意見。建議訪問佔中者若不能成功爭取真普選,社會將有何變化,也可問他們佔中的主要動機和目的。

對評論文章的意見(反面):

我們不同意文章指節目令人感覺佔領是合法的,因為片段只是訪問佔領人士的看法,沒有加入製作方的意見,不構成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