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和反佔中兩股力量的對壘,有越演越烈之勢。除了稍早前「和平佔中」運動進行了全民投票,近八十萬人參與,近日,「反佔中」人士也集合了近百萬的簽名。當然,後者的街頭簽名的認受性及準確度,受到多方質疑。然而,如果泛民以為那近百萬個簽名,都是買回來騙回來的話,確是昧於形勢。
上周日,曾經路過某區「反佔中」攤位,看到一名年約四十歲的女子想要簽名,但卻忘了帶身份證,「反佔中」義工現場就婉拒了她的簽名,並請她回家取了身份證再來。不曉得最終這名女子有沒有簽名,但故事說明,這近百萬人的簽名,泛民不能簡化作「欺騙」和「收買」,而是應該踏實面對香港市民今天對於政改過程中發生的爭議,確是有兩極看法。在老實面對這種情況之下,泛民提的任何改革,才有意義。
八月三日,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羅永生接受了報章採訪,談到近日社會上的紛擾,說了一段話,非常有意思:「有些東西你覺得很關鍵,想改變它,若能改變就覺得世界進步了,但如果你只是把他當作一個短期之內要完成的事,完成不了,就非常挫敗,以至於覺得這些事其實都不值得做。若然如此,這種狀態其實都是距離剛開始時很無力的狀態不太遠。」我的解讀是,儘管目前爭取「真普選」的機會很渺茫,但港人不應將之視作最後一戰,反而應視之為長期抗爭。正如法國大革命,從一七八九年推翻路易十六以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走到第五共國,當中流血犧牲的人無法量計。香港,回歸也不到二十年。
讀羅永生文章,再反看今天兩陣對壘,大概會明白,當整體社會對爭取「真普選」欠缺認知及決心的時候,將佔中成功與否,視作香港民主政治的生死關頭,似乎是昧於歷史經驗了。
《社會議題》/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