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黃霑三則

 一、黃霑書房
《黃霑書房》是港人的寶庫。那夜一時興起,打開網頁,一讀,讀了個通宵達旦。
「一九五九年八月商業電台開始廣播,成為香港第一間免費收聽節目的商營電台。它年輕、時髦,乘著原子粒收音機普及化的聲勢,一開始已每日播音十七小時,免費收聽。不久,黃湛森帶備口琴,行入商業電台,在梁日昭主持的音樂節目,跟梁寶耳、詹小屏等一眾菲籍樂人,發聲廣播。」
黃湛森,黃霑的原名,就是以這種寫作方式,網頁製作人梁款在黃霑家裡一件件的執拾,一張張的整理,花了三年時間,將黃霑的一生與香港上世紀二戰後以來的流行文化大環境,緊緊相扣,勾勒出曾經深遠影響全球華人社區的香港流行文化,不但突顯黃霑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也讓讀者讀通香港曾在全球華人圈發出的光芒。
黃霑已過世十年,在我輩港人腦海裡,不但充滿著他寫的歌、填的詞、創造的廣告詞,還有他的狂笑聲、妙語和歌聲。他曾為人師表,卻寫了一部風行達十年的《不文集》;從他遺留下的文章裡,反映他是切實的愛國者,愛護中華民國,大情大性之間,卻從來沒有反映出這股深情。
他是既矛盾又複雜的混合體,或許也折射出很多我輩港人的內在情緒,但唯有在他身上,卻又表現得那麼自然,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二、一代港人的家國情
黃霑在我腦海中,是大情大性的才子,沒有想過他生命裡的家國情懷。
打開《黃霑書房》,先看到一篇在一九七0年代寫的散文《旗的感觸》。「雙十是國慶節,其實『慶』字從何說起?有時,簡直令人懷疑,『國』字也從何說起了!」
他說,自己只是「個無國藉的中國人,托庇在香港政府之下的中國人!家裡會懸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只代表了我對失去了祖國的嚮往!」
一腔失落的心情,盡散文字之間。但到了第二年雙十,他又寫了一篇《懸旗的日子》,反映完全不同的心境。「無國籍的痛苦,平日不易記得,但在懸旗的日子裡,我是重新記起了。」
「明天,真的的要到旗店買支大大的新國旗,再買幾支小國旗,大的懸在窗外,小小的送給兒子,然後指著國旗,告訴他,這是爸爸的、媽媽的、和你的國旗!」
兩段文字,充分反映對家國之間的糾結心情,但到九0年代另一篇《這是我家》,顯示這浮盪的靈魂,終於平靜下來了。「剛到此地,還天天想回去童年時舊地,然後漸漸地就愛上此地了,那是一點一滴積聚下來的感覺,來得慢,也來得曲折,香港,已是老家。」
不知道黃霑在九七年回歸時的心情,無論如何他的散文,雖然像他自己說,寫得一般,卻將一代港人家國心結浮沉起伏的忐忑,深刻反映。

三、黃霑的愛國受港
香港回歸十八了,中共還是捉不準香港社會的情緒。看看《黃霑書房》,可能會有些眉目。
黃霑記得,他八歲那年即一九四九年的十月一日,父親跟他說要帶他從廣州到香港去,他當時不懂父親心情,但就這樣成為當時半年內湧到香港將近一百萬人的一份子。
黃霑長大後回顧這十月一日,是令人「切齒痛恨」的日子。
他到港前二十幾年,每年雙十,家中都懸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雖然他內心很清楚,這只代表自己對失去祖國的一份嚮往而已!
在無國籍的痛苦心靈下,他後來終於在生活體驗中,以香港為家,並在《這是我家》一文中說:「不棄不離,與之終生廝守,任何人對之有任何不利,我願捐出生命,誓死守之!」
黃霑心靈中經歷過的「愛國」,以及終於找到寄情的「愛港」,是看著父母胼手胝足建立家庭的庇蔭所在,是生活中點滴積聚而成的感覺,在自由的環境下,與鍾愛的文字、音樂,以及戲劇遨遊,這與中共高唱空虛的「愛國愛港」,焉能同日而喻?

《黃霑書房》網頁沒有提及他回歸後的心情,但從他散文反映濃烈的家國情懷,到終於掙銳樊籠而成為「無國藉的中國人」,再轉折到以香港為家的歷程,反映即使是黃霑一代的人心,也早已撇開國家觀念而沉醉於香港價值,何況從出生在自由空氣的新一代港人呢?

《香港心》/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