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婉馨(155092)
2018施政計劃出爐,討論「明日大嶼」者眾。有人形容,「明日」象徵光明和希望,能有效解決土地問題。筆者認為此說法不無道理,「明日大嶼」不僅帶來令市民重見上車置業的曙光,對提振香港經濟及往後發展方面,亦不失為一支強心針,「明日大嶼」填的不僅僅是一片海洋,更填補本港民生、經濟、發展缺口。
本港最貼身、最迫切的困局一定是本港土地及住屋問題,住屋問題往往衍生社會矛盾及家庭壓力,隨之而來的家庭結構問題。但目前,本港近30萬人輪候公屋,惟地少人多且樓價高企,無法負擔自置物業的人眾多,未來輪候公屋人數估計勢將持續上升,可見土地問題瓶頸位已至,屬「燃眉之急」。一樓難求,民怨沖天,連尚未步入社會的學生亦為了住屋問題心中早早打起如意算盤。若填海造地,可建造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若不進行「明日大嶼」計劃,將會賠上可容納70萬至110萬人居住地,在這土地「爭一寸是一寸」的環境下,假若叫停計劃,反對者實在難辭其咎。
除了老生常談的房屋問題,填海在經濟及發展各區潛力層面亦有所裨益。兩階段合共可提供約34萬個就業職位,可膺「新中環」,成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人工島享盡地利,接近港島、荔枝角及大嶼山 。興建交通網絡後,可減輕3條過海隧道的負荷,縮短交通距離,更可釋放新界西農地的發展潛力,更鄰近港珠澳大橋,明顯比啟德這個核心商業區更勝一籌。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填海比例落後於定位相似的新加坡,其競爭力及創新表現已是江河日下。外界批評,智慧城市概念只是「只聞樓梯響」,而填海所得一寸一土,正可配合其概念。在土地規劃時加入此大數據、流動科技及物聯網等元素,在鋪設道路、電力及供水網絡亦較舊區加裝或改建容易得多,規劃發展時亦可更彈性,完善土地規劃。二十一世紀,本港必須邁進「智慧化」,作為世界上最強勁經濟體之一,而這片填海而得的新地,讓香港「更上一層樓」,機不可失。
「明日大嶼」交通基建成本初步估算為6,240億元,反對派批評「掏空庫房」,更藉此群起而攻之。事實上,該賣地收入超過人工島總成本,提升社會效益,不存在「倒錢落海」的說法。首先,賣地的收入保守可望「回本」。住宅地方面,兩階段的土地最多興建40萬個住宅單位,呎價保守估計為5,000元,每單位地價約400萬元,12萬戶即約4,800億元;商用地方面,單計首階段已提供4,000萬呎商業樓面,呎價9,000元,商地收入約3,600億元。尚未計算第二階段的商地的賣地收入,以上兩個收入已高達8,400億元,逾人工島總成本,可見倒錢落海說法未免欠公允。
除了賣地收入外,還應計算社會效益。 參考最近二手公屋的轉讓價,估計每個公屋單位平均為300萬元,人工島28萬個公屋單位的社會價值共8,400億元,加上8,400億元的賣地收入,合共16,800億元。再加上就業職位、設施及交通網絡等的經濟效益,總社會效益料可高達兩萬億元。
而港府有萬億元以上的財政儲備,即使超支,也有足夠安全空間;若香港出現長期經濟危機,可放緩或分階段興建人工島的基建配套,「進可攻,退可守」。是故,在土地短缺下,用地有價有市,反對者不宜短視,宜考慮放眼未來,未來潛力絕不局限於六千億元。
再說,在填海的道路上,香港並不孤獨,不少亞洲國家或城市靠著填海,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提高自身競爭力。新加坡、韓國以及澳門均坐擁大面積且具競爭力的填海地區。
新加坡最著名的填海區就是濱海灣(Marina Bay),並擁有多個著名地標式建築,例如金沙酒店、魚尾獅公園等,佔地達14,100公頃,佔全國面積兩成;至於韓國亦在多個地區展開填海,例如仁川機場,以及新萬金填海計劃,單計新萬金經濟區,面積已達28,300公頃;為人熟悉的澳門亦有六地的土地來自填海,即約1,974公頃,而澳門透過填海造地換來的經濟成就及發展,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截至2013年,香港從填海工程獲得的土地佔總面積約7%,容納27%人口以及70%的商業活動。香港自開埠以來的成功都是靠填海得來,追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玫瑰園計劃」所需的填海土地恰巧也是約1,700公頃,更反問若然當時沒有迎難而上,今日的香港會是一個怎樣的香港?為什麼仍要對填海造地予以否定?筆者希望大家能從歷史中學習。
既然,反對聲眾多,那麼政府收回新界農地作新市鎮發展用途是否可行?首階段建造約1,000公頃人工島,按發展局估計,每呎填海成本為1,300至1,500元;然而,按政府最新的農地收購價,每呎最高1,350元。據慣常做法,政府要再為農作物和其他損失多付25%的補貼,已近1,700元,比填海成本還要高。
再者,外界嚴重低估香港社會的險惡,一旦把農地改劃成住宅地,每方呎土地的價值會上升至數千甚至過萬元,原業主自然會「扭盡六壬」爭取賠償,例如要求「原區安置」甚至「不遷不拆」。雖然政府可以強制收地,但會引發激烈抗爭,增加社會成本,這是否市民願見?
最後,「明日大嶼」不論在成本效益或解決社會問題方面均屬可行的方案,政府在擁有更多土地儲備後,才能夠加強收回私人土地的議價能力,否則就會被地產商牽著鼻子走,故此筆者認為「明日大嶼」不單要實行,政府更應大膽發掘更多填海工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