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集團(G7)峰會在日本三重縣伊勢志摩召開(2016年5月26日至27日),峰會東道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事前在5月2日至5日先後出訪意大利、法國、比利時、德國和英國等國為會議做準備,他多次提到國際安全、打擊恐怖主義、全球經濟復蘇等問題,以期G7成員國領導人在此次峰會上能夠發出一致聲音。
在峰會召開前,G7財長及央行行長一連兩天(5月20日至21日)在日本仙台展開會議,焦點在於如何化解各國對貨幣政策的分歧,以及如何刺激環球經濟增長。各國重申反對操控滙率,並將加強反恐,認為英國脫歐是全球經濟風險,同意應共同處理全球經濟成長走下坡的風險,強調不應利用貨幣作為刺激經濟成長的工具,也警告滙率不規則波動的不良後果。各國財長均表達對英國脫歐的憂慮,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表示,希望英國公投不會出現脫歐的結果;法國財長薩潘(Michel Sapin)則表示,英國脫歐的影響非常嚴重。不過,期間未就提振全球經濟成長的具體作法達成共識,日本和加拿大主張擴大政府支出,但德國反對。由日本發布的會議摘要指出,財政策略要有彈性,但債務佔GDP比重應在可維持的水平。
至於其後在日本三重縣展開的G7領袖峰會,會後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及東道主日本七國領袖,發表長達32頁的聲明,內容涉及全球經濟、貿易、外交政策等方面,同時表示關注中國東海及南海局勢,呼籲各國不要透過武力解決爭端,但聲明沒有點名提及中國。聲明在外交部分的海洋安全議題上,提到G7領袖對東、南中國海的局勢表示關注,強調和平管理解決糾紛的核心重要性,重申區內島嶼的領土主權糾紛應按照國際法去處理,一致認為對於南海問題等以實力改變現狀的行為,應以明確且嚴肅的姿態應對,並同意把安倍晉三提倡、被視為針對中國的海洋安全「法治三原則」寫入峰會宣言。雖然聲明中沒有提及中國的名字,但分析家大多認為聲明的內容,矛頭指向中國。
事後中國外交部作出回應,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稱,日本主辦G7峰會炒作南海問題,渲染緊張局勢,不利於南海局勢的穩定,也不符合G7作為發達國家經濟治理平台的身份,中方對此作法表示強烈不滿。她表示,南海問題與G7及其成員沒有任何關係,指七國集團應該集中精力,處理好自己集團內部的事情,而不是對其他國家和不該管的事情指手劃腳,變成個別國家體現存在感的秀場。
G7峰會結束後,中國亦將於2016年9月4日在杭州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G20),外長王毅表示,二十國集團峰會已舉行過10次,這次全年將在中國20個城市舉辦66場包括財金管道會議、專業部長會和各類會議,力爭打造杭州峰會十大成果,包括制訂G20追逃追贓高級別原則,設立追逃追贓研究中心,制定反腐敗2017年至2018年行動計劃,構建原則、機制、行動三位一體的反腐敗格局,讓腐敗分子在20國無處藏身,無所遁形。他說,G7成員也都是G20的成員,中方歡迎並希望G7的會議能夠和G20的會議相互協調,為G20的成功能夠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
七國集團(Group of Seven,G7)會議的尤來,可追溯到1973年,當時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的財金官員召開非正式會議,稱為五國集團(Group of Five),隨後1975年意大利和1976年加拿大分別加入,組成七國集團,各國視之為主要工業國領袖和財金官員討論環球政經問題的平台。目前G7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事實上,俄羅斯於1997年已正式加入組織,並改名為八國集團(G8),但由於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此舉引起西方國家不滿,於是G8其餘成員國於當年3月宣布凍結俄羅斯的會籍,G8變回G7。外界輿論亦因而質疑,會議淪為回歸冷戰時應對潛在地緣政治對手的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幾乎擁有G7成員國所有權利和義務,但不算是正式成員,原則上不能主持G7峰會。
至於G20(Group of Twenty)會議,可追溯到1999年,當時此概念在柏林舉行的G8峰會上被提出,主要原因是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G8成員國認為組織未有包括全球所有主要經濟體,冀透過一個包含新興市場的新平台,以商討及協調環球經濟問題。於是G20在1999年12月成立,除了G8的成員國,另還加入歐盟、澳洲、土耳其、沙地阿拉伯、墨西哥、阿根廷、印尼、南韓,組成今天的二十國集團。
G7首腦峰會閉幕
中國外交部:強烈不滿G7炒作南海問題
王毅冀G7聚焦經濟不搞雙重標準
G7首腦峰會三重縣開幕
麻生太郎:無意干預圓滙
G7財長會議未就關鍵議題達共識
G7財長會議展開
日本G7峰會安保投2.3萬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