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風暴起始於1997年,泰銖滙率大跌引發東南亞金融危機,事件猛烈衝擊亞洲、拉丁美洲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談到這次危機,便不能不提到對沖基金,坊間亦稱之為套利基金或避險基金,是九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產物,較著名的有國際大炒家索羅斯經營的美國量子基金及老虎基金。
亞洲金融風暴席捲多個國家,災區包括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南韓、日本、香港等。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由借勢大量沽空泰銖開始,迫使泰國政府放棄泰銖與美元掛鈎,改為實行自由浮動,泰銖急速貶值,而貶值潮亦很快波及鄰國貨幣。索羅斯的基金掠過東南亞後,開始把焦點轉移至香港,因而造就「港府入市打大鱷」的著名一役。港府動用近1200億港元的外滙儲備入市干預,分別出擊外滙、股票和期貨市場,打擊國際炒家,成功捍衛聯繫滙率。
亞洲金融風暴牽涉範圍之廣,為時之久,令多個國家的經濟遭受重創,經歷多年的蕭條,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率上升,貨幣貶值、股市低迷,經濟崩潰亦引發政治危機,1998年5月的印尼排華事件,導致超過1000人死亡,總統蘇哈托下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雖然為多個國家提供援助性貸款,但卻附帶嚴苛的條款,受助國必須遵守,對金融體系進行改革。直至1999年下旬,7月2日東南亞方開始擺脫兩年前金融風暴陰影,經濟徐徐復甦。
1997.03.–
泰銖遭國際炒家狙擊

1997.07.–
泰國放棄捍衛泰銖

1997.08.–
IMF貸款160億美元予泰國

1997.10.–
香港股市暴瀉1438點

1997.12.–
南韓接受IMF 570億美金紓困

1998.03.–
印尼金融危機再起波浪

1998.05.–
印尼發生暴動

1998.06.–
中美同意合作防止亞洲貨幣再貶值

1998.07.–
IMF予印尼俄羅斯財政援助

1998.08.–
香港金管局擊退國際炒家

1998.09.–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瀕臨破產

1998.10.–
索羅斯基金嚴重虧損

1998.11.–
美日世銀外注資百億助亞洲擺脫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