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激進,只有更激進。雨傘運動之後,年輕世代瀰漫著一種對政府、政治人物、政黨、商家,甚至是師長即對任何權威,都不予信任的情緒。當學聯在雨傘運動從佔中三子及泛民政黨手上奪得領導地位,各佔領廣場上呼喊出「誰也不能代表我」的口號,已註定學聯最後也會不再被信任。於是在雨傘運動後期,大專學界已醞釀退聯的聲浪,當中文大學學生在11月下旬率先出現退出學聯的臉書群組,此勢漫延不息,幾近將與香港戰後歷史同步發展的學聯「拆骨」,也預示著年輕世代的一種政治取向。
至2015年中,除了香港樹仁大學之外,其他各間成員院校均有學生就退聯議題成立「退聯關注組」。其中5間大學已經就「退聯」議題作出公投,除嶺南大學之外,其餘4間大學,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均在投票中通過退出學聯,學聯成員僅剩下4間大專院校。
要求退出學聯的各大專院校學生,主要是不滿學聯內部行政混亂,未能夠代表學生意志,以及在雨傘運動中領導失敗。
2014.11.24
中大學生率先成立退聯專頁

2014.12.01
包圍政總失敗 退聯爭議延燒

2015.02.14
公投過關 港大退出學聯

2015.03.08
五院校退聯關注組邀學聯辯論

2015.03.13
嶺大學生公投 退聯未獲支持

2015.03.30
4院校辦退聯論壇學聯遭炮轟

2015.04.22
理大繼港大之後成功退聯

2015.04.23
學聯動員拉票未果 浸大通過退聯

2015.04.25
聯署人數不足 中大未能公投

2015.05.08
城大大比數通過退聯

2015.06.04
四校不以學聯名義出席六四集會

2015年.06
退聯暫歇 羅冠聰望與本土派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