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反佔中?反雨傘?

【社會議題】

雨傘後的香港,一切回復「正常」,政治再不是市民茶餘飯後的問題,也許之前已經討論得太多。縱使所謂的「秋後算帳」不停發生,都似乎得不到香港人的關注。然而梁振英和中共絕不歇息,要香港人面對政治,先有特首在《施政報告》批評《學苑》。其後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出席一個會議時表示,反「佔中」鬥爭還沒有完,「好戲還在後頭」。

回想佔領期間,中央和港府使用的字眼都是「佔領中環」或「『違法』佔領行動」,甚至乎日常對話也有人會使用相同的字眼。每次聽在耳中都覺得相當礙耳,「佔領中環」與實際佔領行動「雨傘革命/運動」,不論在構想上還是實際上都有相當的不同,根本是兩回事。戴耀廷不曾想過,「佔中」會維持兩個多月;參與佔領的人也有不少不希望自己被視為參與佔中。否則九二八凌晨,戴氏宣布啟動「佔中」,就不會有大量在場市民憤而離場了。

名不正則言不順,筆者認為用「佔中」來描述事件實在不當,畢竟「佔中」維持了多久,甚至有沒有發生過尚有很大的疑問。思考建基於文字概念,錯誤的文字概念就誤導思維,繼而影響判斷。故意無視外國傳媒所起的「雨傘革命」,也不用上本地慣用的「雨傘運動」,即使佔中三子也承認已被取代也要堅持用他們當初提出的「佔領中環」。市民用錯了也許是未夠敏感,尚且可以,但政府錯了則代表兩個月來一直認知失調,對事態發展毫無理解,這代表所有的應對都錯了。

當然筆者不相信,搞政治出身的共產黨,甚至乎香港政府會政治敏感度不足,也不難想像用「佔中」來形容是有意為之。因為「雨傘革命/運動」隱含了「官逼民反」的信息,如此一來政府施放催淚彈就變成「暴力鎮壓」而非依法維持秩序,政府的應對就無合法性可言,唯有繼續用「佔中」,才可以暗暗灌輸示威者蠻不講理的形象。三人成虎的道理不難明白,「『違法』佔領」聽了兩個多月,普通人可能也因而真的覺得佔領真的是「違法」。必須強調的是,筆者並不是要否定佔領有違法甚至有罪的可能,但歸根究底這需要由法庭判斷。

這類文字把戲,中共已經用了很久。從「三年自然災害/三年困難時期」(大躍進年間的大饑荒),到後來的「回歸」(主權移交),再到今天的「佔中」,每一次都是以玩弄文字去達到政治目的,普通人稍一不慎便上當。但願「雨傘革命/運動」真的為香港人上了一課,帶來一些政治覺醒,能對文字把戲有一點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