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獨主張的前世今生

香港作為移民城市,人口以華人為主,來港原因,各有故事。長久以來,生活在港的人均沒有明顯的本土意識,更少有所謂「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例如20世紀初,被譽為「香港大老」的兩位華人領袖何東和周壽臣,雖向英國政府效忠,但不否定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其中何東雖為歐亞混血兒,但卻愛以唐裝打扮,以強調自己為「中國人」。)

出現「香港人」身份,與國際格局不無關係。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雖為二次大戰戰勝國之一,戰爭中卻連番被日本擊敗,令英國政府面目無光,同時亞洲各國民族主義興起,紛紛獨立。為挽回面子和解決潛在的管治危機,英國不得不開始容許殖民地擁有自決權力甚至獨立。香港作為其重要殖民地亦不例外,時任港督楊慕琦爵士1946年中回港復職後,同年10月即提出《楊慕琦計劃》,建議設立「市議會」,其中2/3議席更石破天荒以直選產生。英國政府期望藉此挽回香港華人的認同,惟華人對計畫反應冷淡,英國本土和香港政界內亦意見分歧,擔心國民黨政府或中國共產黨滲透香港。國共兩黨亦反對香港有任何自治,視之為「香港獨立」,最終繼任的葛量洪爵士1952年宣告計畫作罷。

楊督提出《楊慕琦計劃》後,先施百貨創辦人馬應彪第4馬文輝1905-1994)首度提出「港人自決」的概念。馬文輝早年曾在英國當買手,廣結政界人士,深受西方民主思潮影響,回港後推動論政。馬作風大膽,曾因葛督擱置政改而挑戰他公開辯論,事件因葛督拒絕無疾而終,卻已奠定馬作為本土自治派領袖地位。

馬文輝的主張,打破親台親共二元對立,提出港人應該生於斯、長於斯,而且死於斯,更要建立一個屬於港人的自治政體。他與多位華洋人士,1963年成立「香港民主自治黨」,以反殖、反共為立場,認為英國殖民主義和共產主義均為不平等的制度,主張「香港自治政府之實現;使香港能增進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民主化,俾保證全民獲得社會的正義;提高香港在大英國協內成為一自治城邦」。他在1960-70年代經常在不同的公開場合演講,發表反殖民反獨裁的言論及民主自治理念。雖然受英國政府監視,但傳媒人黎則奮更憶述指,其並未受過打壓。

馬文輝的主張在世時迴響不多,數十年後卻重新被港人審視。自主權移交後,因雙非、自由行等政策而衍生的港中矛盾日見明顯,民俗學者陳雲在2011年出版《香港城邦論》,直斥過去的「建設民主中國」不實際,主張以歐洲城邦概念,認為香港應享有城邦自治。(但陳雲強調《城邦論》非港獨)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則在20142月號為「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專題,引用多位學者的著作,特別是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的共同體》,論證「香港人」為一個「民族」,該批文章同年輯成《香港民族論》一書。

經歷2014年佔領行動的失敗,部分人相信,一國兩制下已無可能出現「真普選」,自治、歸英、港獨、城邦等不同主張相繼崛起。經歷2016年年初一旺角騷動後,參與新界東補選的本土派參選人梁天琦聲名大噪,最終在補選中取得6萬多票,成績更令本土派鼓舞,劍指同年的立法會選舉。

補選後一個月,曾經發起理工大學退出學聯的陳浩天,宣佈成立「香港民族黨」,打正旗號主張「香港獨立」,引來親中陣營和香港政府強烈反彈,指民族黨主張違反《基本法》。中聯辦法律部長王振民指,港獨會觸犯香港法例中的煽動罪;港府聲言會「依法處理」港獨言行,惟多位港府官員一再被問及干犯何罪時都迴避問題。多位法律界人士則指,主張港獨乃言論自由容許。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楊岳橋更反駁王振民,表明主張港獨的言論和《刑事罪行條例》中的煽動罪屬不同概念,指出除非有實際行動,否則難以定罪。

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