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是台海兩岸關係的政治性術語,指兩岸政府官方授權的民間組織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1992年11月在香港首次會談中,對於「一個中國」內函有所爭議,未能達成具體結論,但兩會在是次會面的基礎上,繼續透過文字往來,形成了一種默契,在各項事務性的協商過程中,雙方不談論一個中國的內涵,以利達成各種涉及經濟及人員往來等事務性的共識。

回顧兩岸自1949年分治後,雙方即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關係,成為敏感的議題。儘管連美國對華也一直按照前總統尼克遜1972年訪華時所簽訂「上海公報」揭櫫的一個中國原則──「美國認識(acknowledge,認知)到,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但一邊一國、兩個中國、台灣建國等所謂的台獨運動,在台灣島上卻一直沒有平息過,尤其是經過1994年的千島湖事件,再到1996年推行首次全民普選總統,台灣本土意識不斷茁壯,台灣民眾對於「一中」兩個字,也越來越抗拒。

與此同時,北京中央對於一個中國的論述,其實也一直放寬。所謂的「一中」三段論,從最原始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輾轉到2001年3月7日時任外長錢其琛提出的新三段論,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合法政府部分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再進而至2012年底黨12大工作報告中,提出「希望兩岸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論述。

唯這簡化的「一國中國」稱號,在一方面是永不能妥協的堅持下,面對另一方面期望獲得更大國際能見度、鞏固本土主體意識下,卻儼如是雙方永遠無法妥協的議題。民進黨陳水扁2000年擔任總統執政後,否認兩岸是次會談有共識,在野的國民黨與新黨等傾向未來統一的政黨,則認為應該持續在有關會談基礎上推進兩岸關係,學者蘇起(2008年國民黨重奪執政權獲委任為國安會秘書長)2001年為了避開北京拒絕公開接受「各自表述」,以及台灣社會當時最敏感的「一中」2字,乃創造「九二共識」作為中道名詞,加上2005年國民黨時任主席連戰「破冰」登陸,與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確立「九二共識」共同存異(agree to disagree)的精神,在公布的5點共識上,用上「九二共識」的字眼,是首次出現在北京的官方文件上。

自始大陸開始在公文書上使用「九二共識」,國共雙方也同意其中的含義:「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政黨再度輪替,國民黨馬英九就2008年3月總統選舉勝出後,美國在兩岸之間積極扮演調解角色,時任美國總統布殊透過中美元首熱線,致電胡錦濤,雙方首度拋出「一中各表」四字,並使用「九二共識」一詞,表達兩岸在1992年討論「一個中國」問題的結論,認同當年對「一個中國」內涵是各自表述,被視為是兩岸就「一個中國」表述問題,爭議16年後,出現了突破性的進展

馬英九執政,充分利用「九二共識」,與北京建立關係,被美國譽為兩岸關係60年來最和緩時期,但民進黨仍然拒絕予以承認,直到國民黨2014年「九合一選舉」潰敗,2016年的總統選舉極大機會再度由民進黨執政,時任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下旬談及「九二共識」時,拋出「共識不牢,山動地搖」的警告,形容「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

之後在是年11月的「習馬會」中,習近平再度提到沒「九二共識」,將「傾覆和平之舟」,但他也留下空間,要求台灣各黨派得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內涵。所謂內函,言外之意,即是大陸強調的「兩岸同屬一中」。

這時,總統選戰正酣,代表民進黨的參選人蔡英文在12月底的政見發表會上,首次拋出「92會談基本事實」並「求同存異」論述。這是一大步的進展,然而「一中」的核心內涵呢?蔡英文團隊將須應付這個兩岸之間的大懸念。

 

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