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五建屋計劃

香港地少人多,房屋供求失衡為人詬病多時,作為一個亞洲金融中心,深受樓價高企及人才流失等問題困擾。港英政府早於1987年已提出首個長遠房屋策略,為往後十多年定下政策方向。1997年1月,政府發表《長遠房屋策略評議諮詢文件》,再次提及未來10年房屋需求將高達8萬個。

隨着香港回歸中國後,董建華上任特首後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在未來10年解決多年來無法滿足的龐大住屋需求,大增建屋數量至8.5萬個,以示打擊樓價的決心。1998年2月,政府公布《長遠房屋策略白皮書》,定下每年興建不少於8.5萬個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以滿足香港市民的住屋需求。然而,事與願違,期間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市場購買力大跌,而且在1996年及1997年樓市好景期間,發展商增加樓宇及商廈建造量,這批單位相繼投入市場,在需求減少、供應增多的情況下,樓價暴瀉逾六成,不少業主變成「負資產」,怨聲載道,發展商亦被迫放緩物業發展計劃。同時,有不少市民把樓市大跌歸咎於「八萬五」,加上累積已久的民怨及政客的推波助瀾,令特首董建華的管治班子承受着龐大的政治壓力。

起初,政府官員一直堅稱八萬五政策不變,直至2000年7月,董建華在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從1998年起沒有再提,就是已經不存在了」。間接宣告八萬五以失敗告終。

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