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2016年12月10日在上任特首梁振英宣布不爭取連任後,表態會延續梁的施政理念。梁在位時經常表示,房屋土地政策是他施政的「重中之重」,林鄭則表示房屋是她施政的「非常重要一環」,並在上任後兩個月後即高調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並親上火陣,率先向社會提出思辯性的問題:「當數以千計兒童居住環境惡劣,是否仍然真的不可以在維港以外填海、不可以探討使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不能在新界鄉郊加強收地及清除一些寮屋,提供較好的居所?」
香港回歸二十年,房屋土地問題一直是特區政府的燙手山竽。中英雙方在香港回歸前同意設土地委員會,規定每年只可賣50公頃土地,強壓供應,早已種下禍根,回歸後亟待撥亂反正,卻又遇上不同特首的房屋政策大起大落的現象。董建華年代土地供應大增,以配合「八萬五」房策,曾蔭權年代則為了救市加上港英公務員高地價政策的意識型態,大力收縮導致土地供應嚴重不足,一放一收之間,再碰上環球貨幣量化寬鬆,中資湧港,房市大漲不止。到了梁振英政府急於求成,希望短期內增加土地供應,然而不得其法,且民望低迷,被批為「盲搶地」,像為了保障港人置業推出了虎頭蛇尾的港人港地,最終草草收場,土地供應政策始終未上軌道,「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下,就是不停推出控制需求的辣招,但房屋供應沒有明顯增加,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楆價一升再升…。
林鄭月娥在這時推出22人組成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9月6日召開首次會議,宣布將突破過去首置上車盤需要與市價掛鈎的做法,打破過去唯市場獨尊的迷思,似乎有心做事,另外還提出2項土地供應建議,將向市民列明利弊,然後讓社會進行「大辯論」,期望能在房屋土地這項極涉及不同利益的政策上凝聚社會共識,有利未來順利推行。
小組主席黃遠輝首次會議後便高調提到,小組是「與民共識」的平台,沒有前設。並期望2018年頭開始進行社會諮詢,第3季便可以撰寫報告,然後強力予以落實,為解決香港這個全球收入購屋比例最高的地區,為市民尋求居住解套、尋回生活尊嚴的方法。
但要在土地房屋問題上進行社會大辯論,無疑與特區政府認受性低迷相關。土地供應涉及的往往是利益,是討價還價,這些都不可能是「大辯論」之後就可以得到共識的。而且政府內部向來都有部門負責土地供應的研究,部門層次有土木工程拓展署,決策局方面有發展局屬下的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此外還有財政司長領導的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對於掌握全港土地狀況,有那些地方可開發,政府不應該是掌握最多資訊、最了解全局的機構?
「大辯論」,真的有用嗎?就是趁著政府提出這個口號的勢頭,27個來自不同界別的多數為民主派人士7日隨即宣布組成「民間土地資源專家組」,包括現任和前任立法會議員、專業測量界別學者、證券投資分析人士等,他們正就要挑政府毛病,批評政府即使組成「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組成存在漏洞,忽略了社區聲音,民間專家組正要就土地供應、土地使用等問題進行資料整埋及研究工作,期望公眾能在充分得悉有關資訊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在特區政府組成政治認受性不足的局限下,這項異常涉及利益關係的土地房屋政策問題上要凝聚共識,提出一個長遠計劃,方向或許是正確的,可是各種方案和建議其實早已有之,問題只是政府有沒有決心推行,撫平社會利益衝突的手法是否用得其所,還有政府是否真有決心擺說長年以來對房地稅項的過度依賴,在在影響土地房屋政策的成敗。再花個一年半大辯論,結果將是重蹈回歸二十年以來的覆轍,還是終能讓市民爭回居住尊嚴,以及空間的悅樂感受,將是林鄭政府的一項重大考驗。
黃偉綸有信心人工島可抵禦氣候變化
房屋政策:以置業供應為主導
傳港人首置加快農地建屋利地產商
平衡政府:跨界組民間土地組
設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傾向發展郊園
林鄭挑思辯:居住惡劣不能動郊園?
設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傾向發展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