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的升跌主要由供需影響,油庫存多少與其有直接關係。對於環球經濟方面,油價下跌會略微提升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全球通脹率;反之亦然。早於1960年代成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油組)屬於一個壟斷性組織,主要任務是約束成員國產出,以達到操控油價的目的。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油價狂瀉不止,除了大環境影響,油價大跌的核心因素是油組一直不願介入,油組內以沙地阿拉伯為首,沙地為了要保住市場地位,一直希望通過維持產量甚至增產令油價下跌,來迫使俄羅斯等非油組國家減產,從而提高市場份額,同時試圖把高成本的美國頁岩油開採逐出市場。沙地的手法可形容為殺敵一萬,自損八千。
美國頁岩油的威脅的確不容少覷,以頁岩氣、頁岩油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開啟後,美國原油產能劇增,於2014年6月,美國已超過沙地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加上來自俄羅斯、委內瑞拉等非油組國家的競爭,各油產國都希望爭奪國際原油價格的主導權。在開採技術日益進步下,美國頁岩油生產成本已下降至每桶40美元以下,意味着即使油價處於現時水平,頁岩油供應商仍將有利可圖。美國亦無意減產,本土出產的石油產量自2012年開始大幅上升,不但可自給自足,而且更準備向海外市場大舉輸出石油。有政治陰謀論指油價下跌對能源出口國傷害嚴重,尤其油組國及俄羅斯,美國寄望油價下跌,使俄羅斯以能源出口為主的經濟崩潰,讓盧布貶值的俄羅斯再陷財政危機。
此外,油組國與非油組國之間都懷疑對方最終不會遵守減產規則,反而會透過減產提高油價的機會,私自高價賣出,藉此獲利,由於彼此的猜忌,每次成員國商討限產,結果會面多是泛泛空談,導致減產無法達成共識。2015年底,國際油價跌至每桶36美元,創11年以來最低水平。
踏入2016年,國際油市場發生了一件重要事件,就是伊朗於1月16日告別國際孤立時代,歐美正式解除大部分對伊朗的制裁。美國取消的經濟制裁涉及伊朗財政、金融、能源、石化、航運、造船、汽車等行業。成功解決核問題的伊朗將重新進入全球原油市場。伊朗當局接着表示,計劃將石油每日產量提高50萬桶,半年內增加每日100萬桶,趕上制裁前的日產約390萬桶水平,重新出口歐洲。據有關分析指,若以30美元油價計算,日產提高100萬桶1年可為伊朗增加逾100億美元收入。隨着伊朗的加入,國際原油市場供應增加,這對沙地等國猶如雪上加霜。對伊朗而言,低油價對該國有利無害,畢竟該國受制裁已久,壓抑了該國的石油出口,趁機多出口,不僅有助穩固市場份額,也有助增加該國財政收入和外滙儲備。在伊朗企圖奪回市場佔有率之際,產油國開始想解決石油供應過剩的問題。
2016年9月28日,這個僵持局面終於打破,油組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第15屆國際能源論壇上,原則上達成減產協議,決定把整體每日油產量由截至9月份的3340萬桶,調低到3250萬桶至3300萬桶,以平衡市場供求,為8年來首次同意限制生產,亦是油組首次承認須採取行動,以緩解導致產油國經濟受到重創的油價大跌問題。當時油組原油實際產量大約維持在每天3340萬桶水平。11月30日,油組在維也納召開部長級會議,就各國減產份額達成共識,同意2017年1月起每日減產約120萬桶。12月10日,為了提振油價,油組又與俄羅斯為首的非油組國達成協議,是主要石油輸出國15年來首度聯合減產,非油組國承諾2017年1月起,每日減產約55.8萬桶原油,目標是於2017年6月底之前,達到每日減產180萬桶的目標。在減產協議達成後,國際油價於2016年12月中旬飆升至每桶58美元,創下過去18個月以來新高,全年漲幅創2009年以來最大。
有分析認為,這次之所以能達成減產協議,主要是持續低油價已經傷及各成員國經濟,再不減產提振油價,成員國將面臨經濟危機,如沙地、科威特、阿聯酋等國。不過,金融市場未有對油價後市過分樂觀,有分析師認為油組的減產執行力成疑,縱使減產協議有明確目標,但仍存在不確定因素。油組國亦可能不遵守協議,例如伊拉克、委內瑞拉等,按過去經驗,沙地、阿聯酋和科威特信守減產承諾的機會較高,惟部分國家則有不良紀錄。此外,油價回升,將促使石油的競爭對手美國頁岩油投入市場,最終在能源供應增加下,拖累油價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