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穆斯林女性設計的泳衣布堅尼(Burkini/Burqini)自2004年面世以來盛行不衰,近年來卻在深受恐怖主義侵擾的法國遭15個海濱城市政府頒布禁令,圍繞著布堅尼的抗議示威不斷。法國最高行政法院8月26日裁定禁令非法,要求禁令中止執行,遭到地方政府反對。
布堅尼之名是布卡罩袍(Burka)與比堅尼(Bikini)的結合,然而實際款式既不似布卡遮蓋臉部,亦不似比堅尼裸露身上皮膚。Ahiida私營有限公司創始人、澳籍黎巴嫩裔設計師扎内蒂(Aheda Zanetti)撰文憶述當年見姨甥女為恪守信仰戴笨重頭巾運動非常不便,於是決定設計適合運動的穆斯林服飾,最終做出這款除臉、手、腳外可遮蓋全身的輕便泳衣。她還設計出結合頭巾(Hijab)與風帽(Hood)的Hijood運動頭巾。
《可蘭經》對穆斯林女性衣著並無明確規定,伊斯蘭世界中對此理解各異,導致服飾各不相同,比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普什圖族傳統服飾罩袍(Burka),由塔利班在阿富汗強制推廣,完全覆蓋身體,婦女只可透過眼部的紗帘觀望外界;受保守的遜尼派瓦哈比主義影響在沙特阿拉伯等地廣為傳布的面紗(Niqab),僅露出眼部;伊朗穆斯林女性的傳統服飾披巾長袍(Chador),露出臉部;以及普遍用於伊斯蘭世界的頭巾(Hijab)。
對這樣一件本無可厚非的服飾,先後有右翼、左翼的政客呼籲禁止,地方政府在輿論壓力下頒布禁令,即使最高法院裁定禁令違法須暫緩,仍有地方政府決意執行。
(在摩洛哥也可見三語版本的游泳池准入許可:「基於衛生理由:必須嚴格按要求穿著洗浴式泳衣 禁止穿著海灘式泳裝布堅尼」)
反對布堅尼、擁護禁令者基於下列理由:
1.布堅尼不衛生;
2.法國近年頻遭極端恐怖主義襲擊,國家安全陷入緊急狀態,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實質威脅,而布堅尼與伊斯蘭極端思想有關:
(1)布堅尼或為恐怖分子提供掩護,為公共場所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2)布堅尼的出現會在公眾場所引起國民恐慌;
3.法國是世俗化國家,穿著布堅尼等特定服飾等同於宣示宗教信仰,為他人帶來心理壓力;
4.布堅尼等服飾是以宗教面目出現的男性壓迫,與法國核心價值格格不入,不利社會多元與女性自由解放。
支持布堅尼者的反駁:
1.并無證據顯示布堅尼與連體式泳衣、鯊魚皮泳衣、泳帽相比有不衛生之處,衛生問題疑為掩飾政治取態的説辭;
2.布堅尼設計符合社會常規,與煽動暴力的伊斯蘭極端思想無關,且:
(1)布堅尼露出臉部,布料輕薄,濕水後更無法藏匿武器;
(2)布堅尼並非國民恐慌的根源,禁令無濟於事;
3.宗教信仰應得到尊重,政府也不應干涉國民對於衣著的選擇,禁令是以自由之名行壓迫之實;
4.對布堅尼有需求的不僅是穆斯林女性,還有產後婦女、因美容或皮膚疾病需防曬人士;
5.布堅尼禁令是極右勢力借民粹主義為2017總統大選鋪路的策略。
(布堅尼支持者集會:「向伊斯蘭恐懼說不 向布堅尼說是」)
(「無論我光著身子或是穿戴整齊 別碰我的身體」)
(法國國家格言中「友愛」的詞根是「兄弟」,「姐妹」的權益則被排除於國家利益之外)
法國此前已多次以國家世俗化為由,對穆斯林服飾作出限制。
禁止公立學校學生佩戴明顯宗教飾物(包括穆斯林頭巾Hijab)的法例2004年3月在法國國會通過,9月正式生效。
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場所蒙面(包括穆斯林罩袍Burka和面紗Niqab)的安全法例2010年9月在國會通過,2011年4月正式生效。
由於對内不寬容宗教信仰形式、對外參與針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法國種下了恐怖主義的苦果。
2015年1月7日兩名身穿「聖戰」服裝持重型武器的兇徒沖進巴黎《查理周刊》總部向編輯人員掃射,連環襲擊造成共20人死亡,20多人受傷。
2015年11月13日巴黎發生槍擊與自殺式爆炸連續襲擊事件,巴塔克蘭劇院大批觀衆遭劫持射殺,共造成130人死亡,300多人受傷。
2016年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一名兇徒在尼斯海濱大道駕駛貨車衝撞人群並向民衆開槍,共造成87人死亡,300多人受傷。
可以說,在主客觀因素共同影響之下,緊急狀態/例外狀態(State of Exception)在法國逐漸成為常態,為國家懸置法律(憲法)、以合乎社會福祉為由用不受法律限制的措施進行治理提供了可能性。布堅尼禁令正是這一境況的產物,但並不見得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支持禁令的聲音反映出兩個成問題的前設:
(1)宗教認同必須讓位予國族認同,換言之,法國穆斯林首先是法國人,其次才可是穆斯林。但是,「民族國家」的觀念在19世紀才全面湧現,無法用以丈量世俗化未成功推行、甚至可能不進反退的伊斯蘭世界。
(2)必須讓婦女實現徹底的自由解放。然而「自由」觀念同樣是西方現代化的產物,女性主義陣營本身内部也有地域、文化、族裔、階層的差異,雖然法國平權意識強烈,對Burka和Niqab的禁令獲得了伊斯蘭女性知識分子的支持,但布堅尼同屬忠於信仰的廣大穆斯林女性的自主選擇。
禁令看似讓穆斯林女性在穿著上融入法國女性群體,實則更加深了人群區隔,民族衝突有增無減。布堅尼本已讓虔誠保守的女性得以享受暢泳的樂趣,幫助穆斯林向世俗化邁出腳步,這過程即使能推進下去,也不可能像西方世界設想的那樣一蹴而就,歐洲中心式的橫加干預不符合後殖民世界的潮流趨勢。反觀流行於中國青島、可防曬亦可防水母蜇傷的「臉堅尼」裝束,幾乎完全覆蓋面部,僅露出眼口鼻,以反恐標準衡量其安全隱患比布堅尼遠為嚴重,但頗受歡迎。由此可見,在文明衝突的歷史脈絡中興起的極端恐怖主義才是癥結所在,借服飾煽風點火只會適得其反。
(穿著臉基尼的遊客與設計師張式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