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英文簡稱,2001年,香港剛從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中復元過來,卻因美國九一一事件引發美國經濟衰退,導致香港經濟亦受牽連,經濟增長放緩。同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商界擔心香港會失去以往作為中介人的優勢,在商界的建議下,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赴京述職期間,向中央領導人提出兩地建立類似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並獲得中央支持。
由於CEPA涉及領域廣,除了要考慮香港的利益,亦要符合世貿規則,顧及對內地可能造成的衝擊和第三國或地區的反應等,中港兩地就此經過多次的磋商。
CEPA 主要涉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的三大領域。貨物貿易以港產品的零關稅為核心;服務貿易包括以在岸型的旅遊服務(即內地居民自由行),離岸型的香港服務機構或專業人才在內地的投資服務活動;貿易投資便利化涉及CEPA 落實,營商環境改善和兩地產業合作。
CEPA首個階段於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後兩地就各個行業進一步給予便利措施、開放優惠等簽署多份補充協議,深化互惠安排,減少貿易壁壘。
CEPA是香港與內地簽署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性質的安排,實質就是通過加大兩地市場開放,使香港服務業與內地資源充分有效整合,實現優勢互補,提升各自市場競爭優勢和兩地整體經濟優勢。CEPA促進了內地和香港經貿合作深入發展,帶動香港經濟增長,也對內地進一步開放、優化經濟結構起到積極作用。
2012年,內地與香港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415億美元,為2003年的4倍;2009至2012年,內地與香港的合拍影片達294部。香港金融業在內地亦開始建立駐點,多家香港銀行已在內地設立獨資銀行及分行。
在CEPA之下,香港與內地在專業人才資格彼此互認,人才交流日益頻繁,促進香港會計、管理、法律等專業人才進入內地相關領域,為香港的人才、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源和發展空間。
CEPA實施至今已超過十年,坊間對CEPA的效益眾說紛紜,雖然香港整體經濟獲益不少,但亦有行業稱未能獲取設想中的經貿效應,有人更認為CEPA只是開了大門,但小門未開,流於原則上可行,同時令香港產業的多元性下降,經濟向內地傾斜;更有聲音指出,由於內地透過CEPA向香港提供多項優惠政策,令內地人對香港產生恩主心態,埋下了今天中港矛盾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