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敢批港聞

政府四部門處理 「嘉湖山丘」仍屹立不倒

撰文:馬翠怡

【文字版】

今天想向大家介紹一座山,不過只可遠觀。上星期我到現場走了一趟,一大片地放滿車,山丘旁有個燒烤場,但閘口有豎立告示牌籲「請勿接近」,更警告未經業主同意,不准內進。我唯有遠望,見到山丘有部分已淋上石屎漿,側邊看泥丘,內有大石、麻袋碎、膠樽和玻璃樽等,構造奇特,加上近日有雨,泥丘十分濕滑和鬆散,竹枝也可輕易插入。這座神秘的山丘,就是天水圍「嘉湖山丘」,但事先聲明:我並無收集泥土,不涉及「盜竊」罪。

「泥頭山」早於1993年已被用作露天存放泥沙,土地正義聯盟發言人朱凱迪批評,將沙倉等同堆泥頭是「沙泥不分」,混淆視聽。元朗區區議員李月民亦多次在公開場合指出,他於2003年已發現泥頭山並向多個部門反映,但政府一直未有採取行動。

最近泥頭山被傳媒報導,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終開腔要進行調查,四大部門終於著手處理。首先,規劃署指,大部分填土範圍是「綠化地帶」屬於違例,已向業主發出「強制執行通知書」;環保署指,沒有採取防止散發塵埃措施會作出警告,並準備檢控的程序;負責安全的屋宇署就監督噴漿工程。最後,地政總署多次重申泥頭山是舊契農地,土地用途沒有限制,作露天貯存並不違反集體官契條文,所以,採取執行契約條款行動比較困難,政府亦不可以單方面修改契約。

結論是甚麼?整件事最後的處理根本無一個完整統一的方法。政府執法不嚴,只會歸咎於人手不足,而根據規劃署數字顯示,負責違例發展的規劃執管及檢控工作人員只有68名,平均每年接獲懷疑個案卻超過500宗,平均1個人要跟進7宗,但最後檢控宗數每年少過10宗,2014年更僅得1宗,難怪類似的泥頭山遍地開花!其實,各部門自掃門前雪,將泥頭山丘噴漿加固,外觀上已經很肉酸,最重要是,四大部門處理後,泥頭仍然屹立不倒,政府的處理手法更加肉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