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的簡稱,前者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至於後者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分別提出建設「一帶」和「一路」的構想,意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同拓展古絲路的版圖,與沿線國家建立新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共同體。核心是為沿線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以及金融合作等實現互聯互通;再者,這戰略計劃實現「海陸統籌、東西互濟」的對外全新格局,中國有31個省、區、市都加入「一帶一路」建設中。
這「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人口約為44億,包括60餘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總人口63%之多,至於從經濟角度觀察分析如下:
1.涉及的國家和地區中:
收入類別 | 人均GDP | 人口/全球人口比率 |
高收入國家 | 人均GDP12,476美元以上 | 約3億(佔全球6.9%) |
低收入國家 | 人均GDP1,045美元以下 | 約2.9億 |
中等偏下及低收入國家 | 人均GDP1,046至4,125美元之間 | 23.9億(佔55.2%) |
2. 沿線地區的貨物服務和出口總額,達到全世界1/4左右。
3.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額在2014年突破1萬億美元,達11,206億美元,佔全中國貿易總額的26%。
4. 沿線地區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因此在文化、旅遊、貿易、金融、交通、基建等行業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及潛力。沿線還有多個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大國和地區如俄羅斯、印度以及歐盟;地區大國如澳洲、哈薩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亞等。區域經濟總量約為21萬億美元,佔全球總產出的29%。
-597x379.jpg)
根據中國的宣傳,「一帶一路」可以為全球的發展帶來多方面優勢:
- 軟聯通:包括由多國湊錢向亞洲各國提供貨款以進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的亞投行(AIIB),將帶來潛在的巨大商機,其次則有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的絲路基金,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
- 硬聯通:這包括高鐵、公路建設及能源特別是油氣領域上的合作。
- 人聯通:旅遊及文化交流
無論如何,正如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網所說,「一帶一路」是國家行為,是中國利用與有關國家的雙多邊機制,借助區域合作平台,借用這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也是中國「走出去」的重要發展戰略。著名通訊社彭博(Bloomberg)2016年8月曾刊登一篇分析文章,形容「一帶一路」是中國版本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一帶一路」不單是個極具野心的經濟大計,更是中國試圖重塑國際經濟大環境的長遠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