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30歲女子,感染麻風病,現時情況穩定,潛服期間曾在外地逗留,她的家居接觸者現時沒有出現病徵。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該病人自5月上旬起手臂出現皮疹。她於5月23日到將軍澳醫院求診及入院接受治療。病人的皮膚組織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麻風病(leprosy,又稱漢森氏病 Hansen’s disease)呈陽性反應。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於菲律賓逗留,於4月下旬從當地到港。她的家居接觸者正接受醫學監察,現時沒有出現病徵,會接受進一步評估。中心正繼續進行調查。
發言人說,麻風病是一種由麻風桿菌引致的慢性傳染病,可以經由鼻腔飛沫或密切皮膚接觸所傳播。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資料,經鼠足墊接種,表明麻風菌生長週期慢,要13天,不產生毒素。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強調,麻風病只會透過與未經治療的麻風患者,「持續及密切接觸數月至數年以上」,方會傳播。麻風病不會輕易人傳人,亦不會因與麻風患者作日常社交接觸如握手或擁抱、共享食物或相鄰而坐而傳播。此外,麻風病不會透過性接觸傳播或在懷孕期間傳播給胎兒。當患者開始接受治療後,便不再具傳染性。
發言人說,麻風病會影響患者的皮膚、周邊神經、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症狀可於感染後1年內出現,亦可能於20年或更長的時間後才出現。如未經治療,患者可失去感知能力並引致殘疾。該病可以治癒,而及早接受治療可避免出現殘疾。本港備有多藥物療法的抗生素,如利福平、氯法齊明及達普頌,均有效治療麻風病。
每年1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為「世界防治麻風病日」(World Leprosy Day)。今年的「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在1月28日,也是第37屆「中國麻風節」。
麻風病在香港是須呈報的傳染病,呈報個案由上世紀70年代早期的多於100宗,大幅下降至90年代初期的20至30宗。這歸因於一般市民健康有所改善,以及更佳的醫療和衞生設施。2014至2023年間,每年有1至9宗個案,當中大部分即超過80%,為輸入個案,有長期居於外地的紀錄。餘下的個案為復發個案或早於數十年前已感染的較年長成人。新增個案中,並沒有發現引致殘疾的個案。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資料,全球而言,麻風病於全球逾120個國家均錄得個案,每年呈報多於200,000宗新個案。雖然全球個案正逐漸減少,但巴西、印度和印尼於2018至2022年期間仍每年呈報多於10,000宗新個案。
另根據世衞資料,在2019年,有13個國家,包括:孟加拉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緬甸、尼泊爾、尼日利亞、菲律賓、索馬裡、南蘇丹、斯裡蘭卡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各有1000至10,000例新發病例報告。45個國家報告了零病例,99個國家報告的新病例少於1,000例。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指出,在香港,嬰兒於出生後會接種卡介苗,接種覆蓋率一直接近百分之百。「由於本港人口卡介苗接種覆蓋率高,加上麻風不會輕易人傳人,麻風在本港傳播的風險低。」
衞生防護中心現設有麻風專頁(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7984.html)。
——-
主圖片:麻風桿菌。
主圖片來源: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網站
Related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一個登革熱感染群組,涉及一個泰國遊學團,至今有2人驗血後確診,同團另有3人出現病徵。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首宗個案涉及一名較早前公布的16歲男病人,過往健康良好,自11月29日起出現不適、肌肉骨骼疼痛及發燒等病徵,及後於胸部和背部出現皮疹。他同日到嘉諾撒醫院求診,並於11月30日入住瑪麗醫院。病人現時情況穩定,血液樣本經檢驗後,證實對登革熱病毒呈陽性反應。發言人又表示,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曾於11月19日至24日參與一個泰國遊學團,並居住於當地一個鄉村度假村。根據病人提供的資料,他曾到森林遠足,並曾被蚊叮。第二宗個案涉及一名43歲男病人。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他是第一名病人的同行人士,過往健康良好,他由11月26日起出現病徵,比第一名病人早,病徵包括發燒、肌肉痛和皮疹等病徵。他分別於11月28日、12月3日及4日向私家醫生求診。病人現時情況穩定,血液樣本經檢驗後,證實對登革熱病毒呈陽性反應。發言人表示,衞生防護中心已對遊學團的其他同行人士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初步調查顯示,3名參與者出現病徵。調查仍在進行中。衞生防護中心指出,最新監測數據顯示,一些亞洲地區,包括孟加拉、馬來西亞、台灣和泰國,登革熱個案數字較去年同期為高。市民如從受登革熱影響地區回港,應在14日內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若感到不適,應盡快求醫,並告知醫生外遊細節。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此病由帶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當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會帶有病毒,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此病並不會經由人與人之間傳播,但有證據顯示登革熱病毒有輕微機會經母嬰傳播從懷孕母親傳染給她的嬰兒。 重症登革熱可引致死亡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截至今年5月中,香港並未發現主要傳播登革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卻屬於本港常見的蚊品種。登革熱潛伏期為3至14 天,大多數為4至7 天。目前沒有針對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的治療。患有登革熱的人士一般都會在1周左右自行痊癒,而症狀治療可助紓緩不適。重症登革熱患者通常須住院及接受支援性治療。 重症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所引起的併發症,病情比較嚴重,可導致死亡。重症登革熱的患者初時會出現發高燒等與登革熱相似的一般病徵。當高燒開始退卻時(通常在病發後2至7 天),患者或會出現一些重症登革熱的預警症狀,例如嚴重腹痛、持續嘔吐、呼吸急促、乏力、煩躁不安和出血的症狀,如鼻或牙齦出血,亦有可能出現嘔吐物或糞便中帶血的情況。嚴重的或會導致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休克及死亡。 --------- 主圖片:登革熱病徵。 主圖片來源:美國疾控中心(病徵的中文資料來自衞生防護中心)。
In "社會新聞"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一宗猴痘確診個案,並提醒市民避免與懷疑感染猴痘的人士有密切身體接觸,並建議高風險目標群組人士接種猴痘疫苗。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個案涉及一名40歲有長期病患的男子,他於本月10日開始出現局部皮膚潰瘍,昨日(12日)到衞生署油麻地男性社會衞生科診所求診。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今日確認病人的樣本測試結果對猴痘病毒呈陽性。署方已安排病人入住瑪嘉烈醫院,現時情況穩定。 發言人指初步調查顯示,患者於潛伏期內曾在香港有高風險接觸;但沒有提及屬於何種高風險接觸。 發言人又表示,暫未發現個案與本港較早前錄得的其他猴痘確診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衞生防護中心正就個案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接觸者追蹤和調查感染源頭。 衞生防護中心將會把個案通報世界衞生組織。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感染猴痘後的數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於出現皮疹前,嚴重淋巴結腫大可以是猴痘的一個顯著特徵。自發燒後約1至3天,口腔內會出現潰瘍,身體其它部位亦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會於10天至兩星期內從斑丘疹發展到水疱、膿疱,然後是結痂,而在身體所有部位的皮疹一般會同步發展。參考2022年的全球猴痘疫情,患者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例如有性生活的成年人可出現不明原因的生殖器、肛門或口腔病變(如潰瘍、結節等),或者直腸炎。 猴痘潛伏期介乎5至21天,但通常為6至13天。而猴痘病徵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過去的疫情中,患者的死亡率介乎1%至10%之間。 傳播途徑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當人與受感染的動物、受感染的人、或受污染的物件接觸,便可能受感染。人類如果被野生動物例如某些靈長類動物、囓齒動物和松鼠等咬傷或抓傷,或直接接觸其體液,都可能會受感染。長期面對面接觸引致的飛沫傳播,或直接的體液接觸,亦可能令病毒人傳人。但猴痘一般不會經空氣或飛沫傳播,亦不會經社交接觸傳播,良好個人及手部衞生有助預防經接觸感染病毒。 世界衞生組織於2022年11月28日建議將「Mpox」作為猴痘的英文疾病名稱「monkeypox」的同義詞,並以它為首選的英文術語,在1年過渡期後取代「monkeypox」。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鑑於近期錄得本地感染的猴痘確診個案,當中涉及曾進行高風險性行為的男男性接觸者,中心較早時已設立猴痘電話熱線 2125 2373,逢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9時至下午5時運作,以便懷疑或憂慮曾與確診病人有高風險接觸的人士,尤其是男男性接觸者或曾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致電查詢及獲取相關的健康建議。 衞生署為高風險群組提供接種猴痘疫苗的計劃已於去年10月5日展開。在計劃下,以下高風險目標群組人士可以自願形式接種猴痘疫苗:(1) 曾進行高風險性行為,例如擁有多名性伴侶、性工作者、過去12個月有性傳播感染史;(2) 負責照顧猴痘確診病人的醫護人員;(3) 處理動物傳染痘病毒的實驗室人員;(4) 當本港動物出現猴痘個案時有較高暴露風險的照顧動物人員。
In "社會新聞"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一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 涉及一名有長期病患的86歲女子。這疾病是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或受感染者的飛沫而傳播。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今日表示,受感染女子於本月21日開始出現發燒及嘔吐,其後被發現昏昏欲睡,同日送往大埔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醫,並入院接受治療。 臨床診斷為腦膜炎雙球菌血症(敗血症)。病人的血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呈陽性反應。病人現時情況穩定。 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沒有外遊,其家居接觸者至今沒有出現病徵。衞生防護中心的調查仍在進行中。發言人表示,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病人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 主要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 ,包括口鼻分泌物。潛伏期由2至10日,一般為3至4日。當細菌入侵血液,會引致腦膜炎雙球菌血症;而當細菌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時,會引致流行性腦膜炎。發言人指出,感染者的臨床病徵並不一致,包括突發性發燒、劇烈頭痛、皮膚出現瘀斑及休克。如患上流行性腦膜炎,病徵包括發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及嗜睡,亦會有嘔吐、畏光或皮疹等情況出現,情況嚴重可造成腦部損害或死亡。腦部損害可導致智力受影響、智力發展遲緩、失聰及電解質失衡。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表示,就算得到抗生素治療,每100名患者也會有10-15人死亡。 要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主要包括: 用梘液和清水正確洗手,尤其在雙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打噴嚏後;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着口鼻,用紙巾包裹痰涎,棄置於有蓋的垃圾桶內,並即時洗手;避免與出現發燒或劇烈頭痛病徵的病人作親密接觸;旅客前往高危地區前,應諮詢醫生有關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的詳情。 -------- 主圖片: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的3D電腦生成影像。 圖片來源:美國疾控中心(CDC)
In "社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