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今天趁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來校和同學檢討雨傘運動,請同學在會後寫評論一篇,以下是部分作品:
是雨傘運動的檢討會 也是港人的檢討會
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在大學舉辦的雨傘運動檢討會中,指錯過了10月第一個星期把行動升級的最佳時機。這除了反映整個運動的決策機制不明確外,也像在提醒港人在民主路上,似有實無的共識。被稱為「公民抗命」的雨傘運動是成是敗,責任顯然不落在「雙學」、三子,而是每位香港人。
運動被稱為「民眾自發」,表面上眾人的矛頭皆是指向港府無能,實際上一百人亦有可能存在著一百種不同的想法和聲音,有人因催淚彈的不公義而站出來,有人為保護學生,亦有人的目標一針見血,非成功使政府改變決策誓不罷休。如此似有實無的「共識」和分散的「民意」,又怎能構成一場團結紥實的政治運動?就像是岑敖暉比喻運動期間,三個佔領區就像是三艘船各自往不同方向行駛,而非合成為一艘航空母艦向前推進。
群眾在食住花生看「雙學」在後雨傘運動的動態和發言,甚至於運動期間曾經揚言「沒有組織能代表『我』」的市民,都必須思考自己在爭取民主時,是否真正「摸熟」怎樣運用民主,如何能夠尋找出最有效和被廣泛接受的決策機制,把「民意」變成「共識」乃運動的核心。雨傘運動以及往後可能再出現的公民抗命,除了爭取民主和普選的運動之餘,更是每一位香港人合力向世界展示,香港已能夠成熟地在民主路上站穩陣腳。
劉凱彤
退聯非不能 多元是重點
自佔中失敗後,雙學三子首當其衝地成為被抨擊對象,而各大專校園浮現不少要退出學聯的呼聲。雖然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認為若各院校脫離學聯則未能達到學聯最初成立的目標,這是當然的(亦欠說服力)。這種想法只從學聯的角度為先,於內部「維穩」為主。
熟悉學運或學聯的朋友便會知道,學聯內部意見分歧絕對是其傳統。這分歧先基於各校的傳統不同,如中大及嶺大在社運上站得較前,科大等學生對政治較冷感等;後歸因各學生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亦有勢力大小之分。早於2014年初的學界公投,各校的步伐已非一致,有部份會員在早期沒有參與,並不是岑所言要集體行動。而教院甚至早已退聯,已為「友好團體」,可見退聯並非新事。
為甚麼要退聯?雖然學聯有分歧,但鑑於外在形勢一直需要集合眾人之力,正如最初的平反六四等,大專學界的聲音需要受關注,傳媒的鎂光燈也要找一個焦點。
不過,現在是分整為零的時代。
正如岑所言,佔中時有「沒有大會,只有群眾」的聲音,他們亦被左拉右扯。這種聲音固然可能是如熱血公民等團體為削弱傳統學運社運勢力並乘機而上的說法,但無疑佔旺的成功主要因為「遍地開花、人民作主」。今年區議會選舉更有可能有多元化的勢力崛起。多元化的聲音相比集中或更有用,亦是岑所言的新抗爭模式。
筆者認為,早在佔中前學聯一直壟斷學界聲音多年,甚至不少大專學生被逼「自動」在自己的學生會會費中抽取每人每年六元的學聯會費,雖算合理但略顯霸道。在講求自主的今天,學聯並不能繼續成為大專學界唯一聲音,而是時候反思一下自己的定位,略為退位成為學界其中一個組織,先讓大學生感受一下真正的民主。
鄔永翹
冷靜熱情之後 大會與群眾之爭
樹仁大學邀請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出席雨傘運動檢討會,會場意外地冷清,恍惚跟港人爭取普選的態度不謀而合︰運動完結至今,社會已不再聚焦於爭取普選,繼續「馬照跑,舞照跳」;不過他反思後指出,抗爭運動中需釐清「代表性問題」。但面對冷感的市民,確切執行「沒有大會,只有群眾」仍是最佳的結論?
Lester不諱言,決策不明確是雨傘運動中存在的錯誤,如十月初沒有把握熾熱的社會情緒,把行動升級「迫政府一係讓步一係轉陣」。事後孔明人人皆可,不過反思的結論不應泛於空談。岑認為,群眾中曾有聲音表示「學聯不代表我」、「佔中三恥」等反大會意見,因此需找尋方法避免成為傳媒焦點或意見領袖。不過,美好的構想總需有實行的可能︰觀乎運動中參與人數的增減,港人對政治議題的持續性,單靠民意行事,會否跟理想中的共產主義一樣,只是淪為空談中的烏托邦?
的確,市民沒有組織地衝出夏愨道,不會有往後79日的佔領運動;不過沒有組織地衝出龍和道,卻不見得對抗爭有著什麼幫助。如果沒有大會沒有組織沒有發言人,能做到各地「遍地開花」?如同岑敖暉自言,學聯為一致決定制,所有決定需經全體常委同意,而各大專院校委員亦為該校學生代表:在一層層架床疊屋的制度下,民主產生的代表也不能完全涵蓋所有人的意見,現在反思仍只是翻炒未知成敗的構想,會否不切實際?
包圍禮賓府、立法會、街頭快閃甚至是最後的絕食,也並非雙學三子的共識︰蛇無頭不行,群龍亦不可無首;沒組織的群眾運動,能引起一時轟動,但成功能延續的例子,當世卻不見多少;如同群眾在熱情過後,連參與兩小時的檢討會也成了無甚興趣的活動了。
林嘉希
雨傘運動黯然淡出
學聯副會長岑敖輝今在樹仁總結雨傘運動時表示,行動升級的最好時機是10月1日至5日。他說當時學聯有意將行動升級迫使政府表態,但「佔中三子」反對和受到太多社會團體所影響,佔領者也沒心理準備,最後就不了了之。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回顧雨傘運動,天時地利皆備,獨欠人和。運動雖因「佔中三子」召集而起,但警方在9月28日使用「催淚煙」後,大批市民自發地前往佔領區聲援。人數雖多,但每個參與者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不滿政府處理手法,有的是湊熱鬧,只有部分人是為了民主訴求而來。這就導致運動趨於鬆散,政界中人有乘機借運動「抽水」,使部分人反感運動需要領導者,致使沒有團體可以代表佔領者,而三個佔領區猶如一盤散沙般,不能團結一致。其實整個運動最需要總結的,是港人性格問題。追求自由民主雖然值得稱讚,惟只有團結一致才有談判籌碼,各自為政只會成為別人攻擊的把柄。但可惜,沒人願意為運動成功而放下身段成為「被領導者」,這可能才是運動黯然淡出的主要原因。
吳家俊
雨傘結 學聯終
雨傘運動終結,逐漸被人秋後算帳:從法律訴訟到輿論批評,社會逐漸興起聲音,批評學聯和學民思潮是整個雨傘運動的始作俑者。當初透過罷課行動表達對人大的決定不滿,突然演變成公民抗命的雨傘運動,中間的突變讓人感到倉卒,也滲透一絲陰謀味:推學生到抗爭的前線,模仿當年六四事件。
觀乎整個運動,學聯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佔中三子都要讓路。而學聯將行動升級的時機也備受批評,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也承認這個問題。其實,群眾冷靜過後,就看得清楚,雨傘運動只是戴著民主的冠冕,煽動引發群眾一時衝動,達到衝擊政府和香港現狀目的。這幾個月來,學聯在各大院校舉辦的研討會,參與人數一次比一次少。學生們冷靜思考後,不再完全認同學聯的目的和手法。近日更有院校醞釀 “退聯”,並且得到不少院校師生認同。而且更有網絡討論,是否要解散學聯這個歷史悠久的組織。
如果說雨傘運動的出現是一個過錯,就應該有人為此過錯而負責。結束學聯,視乎能成為安撫民情的一個方法。
何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