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不平則鳴」的人類本能

【社會議題/馬偉佛】在雨傘運動進退維谷之際,一批民眾今天凌晨多次衝擊立法會大樓,將玻璃門擊碎。泛民所極力避免的「暴力」場面終於發生了。

政府對雨傘運動絲毫不退讓,是部分民眾尋求行動升級的「遠因」,而昨天執達吏在中信大廈外「清場」,加上傳言指有「網絡廿三條」之稱的《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今天會在立法會表決(事實上仍在委員會審議階段),則是民眾衝擊立法會的導火線。

梁振英「不戰、不和、不守」,也許是待佔領人士自我消耗,讓運動自行瓦解,但這如意算盤似乎敲不響。其實從十月初至今,部分泛民及支持真普選的頭面人物,也一再勸喻佔領者「退場」,比建制派還積極。這些要求撤離的「善意」呼聲,大體可歸納為三個說法:一、警方或解放軍會武力鎮壓,勿讓六四慘劇重演;二、支持真普選的市民對佔領運動已感煩厭,繼續下去會失道德高地;三、中共鐵石心腸,不可能退讓,佔領者應保存實力,枕戈待旦。

上述呼籲無法動搖佔領人士的意志,因為那些從四方八面而來、只「代表自己」的民眾,根本不會像泛民一樣思考問題。首先,他們經歷了928、旺角及龍和道多場「戰役」,越戰越勇,甚至不怕流血犧牲;其次,佔領者並非政客,不太計較道德光環問題;第三、他們從運動中明白到,「實力」只存在於群眾之中,一旦撤離,力量便潰散,更遑論「保存實力」。

到今天仍能讓民眾堅持留守的,並非任何政治計算,而是單純的「不平則鳴」的人類本能。要令民眾不再「鳴」,要不就是在普選問題上作退讓,要不就是用武力迫人們閉咀。梁振英當局什麼都不做,佔領者透過「行動升級」自尋出路,是自然不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