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2歲男童,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病人情況穩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能產生強烈毒素,提醒市民保持食物衞生。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該名2歲男童於本月16日起出現發燒及嘔吐,17日到仁安醫院求診,同日入院治理。病人情況穩定,已於19日出院。他的糞便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含「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衞生防護中心初步調查顯示,病人在潛伏期內沒有外遊。病人家人提供的資料亦顯示他於潛伏期內沒有進食高風險食物,包括生的肉類及未經消毒的奶類製品。衞生防護中心正繼續調查。
中心發言人解釋,大腸桿菌是一種常見於人類和溫血動物腸道內的細菌。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都沒有害處,「但某些菌株,如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則能產生強烈毒素,並可引致嚴重的食物傳播疾病」。在眾多「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菌株中,最為人熟悉的是大腸桿菌O157:H7血清型。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病徵包括腹痛和腹瀉,甚至出血性腹瀉,亦可能會出現發燒和嘔吐。少數病人的感染可能會發展為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例如在幼童出現引致腎衰竭的「溶血性尿毒綜合症」。任何年齡的人士均有可能受到感染。雖然幼童和長者會較多出現嚴重病情,但即使是年紀較大的健康兒童及成年人亦可能出現嚴重感染。
遵從食物安全5要點
發言人指出,預防「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方法,與預防其他食物傳播疾病相似,市民要注意個人及食物衞生,包括:
(1) 處理食物時應遵從食物安全5要點:即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煮熟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安全溫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藉以預防由食物傳播的疾病。
(2) 處理食物前、處理生的肉類或家禽後,以及進食前,都應該用梘液及清水洗淨雙手,如廁或更換尿片後亦應洗手。
(3) 進食和飲用已徹底煮熟和煮沸的食物和食水。烹調或加熱食物時,須確保其核心溫度達至75°C或以上。
(4) 避免進食未經消毒的牛奶或未經煮熟的食物。
(5) 如出現「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病徵,特別是出血性腹瀉,應立即求醫。
———
主圖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
主圖片來源:歐洲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