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騎劫行動

在「香港電視」不獲發牌照事件中,出現了一個社會運動中並不罕見的現象,但由於這次事件涉及電視台的牌照,使此現象更加突顯。此現象即是運動爆發起因的相關人士,和後來參加運動的社運人士,對運動最終目的期待不一,雙方甚至出現矛盾。

簡單來說,當香港電視老闆王維基強調自己「不會做大家期望的角色(示威領導者)」,並要求駐守政府總部的同事「快回家」,以及當港視員工最大的訴求只是「發牌俾(給)港視」的時候,同樣參與上周日包圍政總示威的社運人士,提出的卻是要求政府「開放大氣電波」、 「改革行政會議保密制」。很 明顯,兩者訴求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關注的是一些飯碗生計的問題,後者關注的是制度改革,並希望透過這個制度改革,達致公平公義的社會。兩者的爭取各異,由於立場和人生經驗不同,當中沒有誰對誰錯。但在這件事上,最錯的,是有人用了「騎劫」兩個字,以及在事後不斷抹黑社運人士,不僅出言侮辱,更公開號召暴力對付左翼人士陳景輝,這種情況,如果發展下去,將更撕裂社會。

示威當晚,「右翼」人士便批評社運人不應將集會提升至政策制度改革的層次,這是「騎劫」了港視員工,因為員工一心只想「發牌」,而不是要改變政策。然而,右翼人士這種分析是狹獈的。誰不知道,港視員工的生計飯碗最是重要,但這次港視發牌之所以出了問題,打破了員工飯碗,正正是不透明和封閉的制度所造成的。因此,社運人士要求制度改革,是處理長遠問題。

非常遺憾,右翼這次將事件無限上綱,更以員工利益作為盾牌,去攻擊左翼,甚至抹黑和使用語言暴力,實在過火了。

《香港評說》 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