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今日簽署合作的框架協議,以開展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遺址等的科學研究、樣本整理和鑑定等的合作,包括香港在今年首次發現的恐龍化石。
該恐龍化石的發現地點位於香港東北水域、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內的赤洲。
發展局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簽署《關於深化地層古生物及史前時期遺址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左起: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長劉俊、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是次發現為香港古生態研究提供新證據,意義重大。
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今年3月接獲漁農自然護理署,赤洲的沉積岩可能含有疑似脊椎動物化石後,發展局隨即邀請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專家來港進行野外考察、化石樣本研究,以及建議管理方案和商議後續工作。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清修含恐龍化石的岩石。
發展局表示,期間,古脊椎所專家、發展局、古蹟辦和漁護署人員於赤洲實地考察,採集含有疑似脊椎動物化石的樣本。專家進行骨組織切片初步鑑定後,確定樣本為大型年長恐龍骨骼化石。其後,專家清修含有恐龍骨骼化石的樣本,初步認為化石屬白堊紀時期,即距今約1億4千5百萬年前至6千6百萬年前,將進一步研究以確認恐龍種類。
漁護署署長即日起封閉赤洲島
發展局表示,為便利後續在赤洲進行的考察、發掘和研究,漁護署署長根據《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即日起封閉船灣(擴建部分)郊野公園內的整個赤洲島,直至另行通知,並已聯合水警安排巡邏。赤洲封閉期間,除已獲許可的專家和相關人員外,任何人不得登岸或進入赤洲,違者可被檢控,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2,000千元及監禁3個月。
今日簽署的框架協議名為《關於深化地層古生物及史前時期遺址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在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見證下,由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與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長劉俊簽署。
——–
主圖片:在世界地質公園範圍內的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
主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Related

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今日簽署2024至2026年東江水供水新協議,在這3年中,基本水價每年增幅為2.39%,比2021至2023年的每年增幅1.33%為高。 新供水協議由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廣州與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簽署。水務署署長邱國鼎亦有出席簽署儀式。 政府發言人表示,現有協議將於本月31日屆滿。新協議沿用「統包扣減」機制,即香港可按需要輸入東江水,如本地雨水集水量較高,所需的東江水水量低於每年供水量預設上限時,水價會按實際供水量從基本水價扣減。這安排令控制存水量更具彈性,避免浪費東江水資源,亦節省運送東江水的能源成本。 新協議亦沿用現協議的供水量指標,即每年供水量上限為8億2,000萬立方米。政府發言人又表示,新協議的基本水價調整增幅為每年2.39%,是按機制考慮了粵港兩地物價指數及人民幣兌港元匯率的變動的因素。 發展局本月中在發給立法會議員的文件中解釋,過去3年(2020至2022年),人民幣兌港幣匯率的平均按年變動約為+0.83%,而同期粵港兩地有關物價指數的平均按年變動約為+1.56%,消費物價指數和人民幣/港元匯率的實際合併變動率為2.40%。另外,粵方安排東江水供水的營運成本同期亦有所增加。「經過多輪磋商,我們與粵方協定2024至2026年擬議每年基本水價的增幅為2.39%,這不單沒有計及營運成本的增加,還較兩項客觀數據所得的2.40%更為低。」 文件又表示,2024至2026年的每年基本水價分別為港幣51億3,624萬元 、52億5,900萬元及港幣53億8,469萬元 。「我們認為基本水價的增幅合理。」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左4)、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右4)、水務署署長邱國鼎(左3)。 新協議下,粵方會維持輸港東江水的水質,以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所訂的第II類標準,即用作平常飲用的地表水的最高國家標準。 甯漢豪與廣東省水利廳舉行工作會議 甯漢豪同日與廣東省水利廳舉行工作會議,就東江水供水及水質監測的工作交換意見。政府發言人表示,甯漢豪感謝廣東省政府多年來為保障香港供水及水質所進行基建投資,以及在有關政策和實施工作上給予支持。 她說:「我們非常感謝國家對香港的支持,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從未間斷為香港供應東江水,解決了香港長期缺水的問題。東江水現時佔香港淡水總用量七至八成,照顧了民生和社會發展所需。」 甯漢豪其後與廣東省水利廳官員到廣州南沙高新沙泵站,參觀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該工程將實現從西江引水至珠三角東部地區,為廣州南沙、深圳及東莞等地區提供新水源,同時為香港提供應急備用水源。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右2)到廣州南沙高新沙泵站,參觀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聽取相關項目代表介紹。旁為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右1)和水務署署長邱國鼎(右3)。 發展局表示,2025年將迎來東江水供水60周年,發展局計劃推展一系列活動,讓市民瞭解東江水供港的歷史和現況,以及國家透過這龐大供水工程,一直以來對香港所給予的巨大支持和關愛。 ------- 主圖片: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左)與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右)在廣州簽署2024至2026年東江水供水的新協議。 主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In "社會新聞"

政府再度委任蘇彰德為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13名委員獲續任,另有六人獲新委任,包括香港樹仁大學學術副校長陳蒨教授、陳鎮洪、張瑞威教授、符展成、蘇祐安和楊偉誠博士,各人任期至2024年12月31日。 香港樹仁大學學術副校長兼社會學教授陳蒨(左一)較早前向傳媒介紹仁大的虛擬博物館(廖卓安攝)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古諮會與政府在文物保育方面一直保持緊密合作,特別就歷史建築的評級和相關的保育方案提供寶貴意見,推動香港文物保育工作。新一屆古諮會成員來自不同界別和專業,有信心新的成員組合會為委員會的工作帶來創新意念,並期待與各成員合作。 新一屆古諮會成員名單:(主席)蘇彰德(委員)陳蒨教授*陳鎮洪*張瑞威教授*張添琳朱海山教授符展成*何鉅業葉頌文林永昌教授李正儀博士李志苗教授史秀美沈豪傑蘇祐安*曾昭唐楊偉誠博士*楊詠珊葉嘉明阮肇斌*新任委員 (新傳網資料圖片:大埔頭村敬羅家塾)
In "社會新聞"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雖然最近有不同土地流標,但政府對自己未來造地的決心「不能動搖」。 在北京完成兩日半訪問行程的甯漢豪,下午在北京會見傳媒。有記者問她對港鐵東涌東站第一期和政府土地流標的看法,她回答說,外圍環境是複雜的,地緣政治近期亦變得更加緊張。當環球經濟環境充滿變數時,香港作為一個向外的經濟體,一定難免受到影響。「所以在前景有不明朗因素的情況下,香港各個土地開發商就投地持一個比較審慎,甚至保守的態度,我相信都不難理解。」 她續稱,除了有外圍環境的因素外,每個發展商有自己的投資策略,對個別地皮的發展也有自己的看法。舉例而言,即使政府有土地經歷流標,但近期大家也看到9月成功賣出啟德一幅住宅地皮。最近在油塘亦有一幅現有地皮成功做了地契修訂,談好了補價,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我相信在這個情況下,最重要是政府對自己未來造地的決心不能動搖。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造地是希望有足夠樓房供應,亦令我們社會的住房能住得寬鬆一點,以及我們的經濟用地,包括產業用地,我們都能夠照顧需求,所以這個方向我們是要認清和向前走。但至於個別土地何時去推,如何去推,我們當然會就市場情況作出考慮,但我們不能因為現時的經濟情況,或一些短期大家看到的未知數,而放慢我們自己的造地步伐。」甯漢豪說。甯漢豪又表示,東涌東站的土地不是政府的賣地項目,招標條款由港鐵自行決定,條款如何寫,她不方便評論,但相信港鐵和政府一樣,每一次流標後都會看看招標條款。市場是互動的,隔一段時間如果有些東西修訂了或市況不同了,再拿出來招標,可能又有不同的結果。發展商的意向表達與最終是否入標可以是兩回事,意向表達書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但我相信最後發展商真的入標時,入與不入或入一個甚麼價,大家很自然都是看最新的研判作出決定。」拜會港澳辦主任夏寶龍 談及今次訪京行程,甯漢豪表示,她和局內規劃地政科和工務科的同事,拜訪了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及5個國家部委,包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和國家文物局,亦參觀了中關村科學園。 她說:「我們向不同部委介紹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發展的時候,大家都很支持,香港是時候努力要把土地做好,即是我們不可以再回到以前,當我們需要土地的時候才開始謀劃,其實會錯失良機,所以他們在這方面給予我們很大支持。」 她又說,不同部委亦鼓勵特區政府規劃這些用地時,考慮如何能夠與內地的發展,特別是大灣區的發展,互相配合,產生協同效應。 訪問同行的高層官員包括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及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恒。 ------- 主圖片: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在北京拜會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In "社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