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設計與虛擬實境科技 MDIT學・觀點編輯推介

香港第一個結合新聞道德教學及VR虛擬實境遊戲的誕生(蘇啟智)

無論是香港和世界各地,記者直擊新聞現場採訪和拍攝,往往考驗記者報道時能否即時作出最佳決定,尤其是災難現場直播報道,例如是車禍、樓宇倒塌、火災、水災,甚至是大型災難如颱風、地震、空難、槍擊和暴亂等。傳統新聞學院教授類似採訪經驗過去只能依靠口述或案例作經驗分享,缺點是學生未能感受現場採訪的挑戰及難度,經驗不足的同學亦難以真正走到前線採訪。隨着科技發展,藉着VR虛擬實境科技,學生可以透過VR場景遊戲,走進新聞前線的採訪現場,體驗前線新聞記者要面對的挑戰。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得到資深傳媒人黃應士教授成立的「黃沈慧珍新聞教育基金」資助,設計和製作了香港首個結合新聞教學和模擬災難現場新聞採訪之VR遊戲項目,除了新聞教學外,此遊戲亦是學系新辦的媒體設計與虛擬實境科技(榮譽學位)課程的先導項目,並於2022年7月舉辦暑期工作坊,邀請一班中學生透過試玩遊戲,感受前線新聞記者的工作,隨後亦陸續引入學系其他相關課程作教學用途。

本文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是遊戲的創作意念,第二部分是遊戲的製作過程,希望透過分享這些經驗,作為未來同類的VR虛擬實境遊戲教學製作的參考藍本。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蘇啟智向到訪的中學生講解媒體素養

大學暑期工作坊,中學生透過VR遊戲,化身成為前線新聞記者進行採訪。

(1)創作意念

電視或影像傳媒的現場直播,由於把突發新聞事件的現場畫面即時向公眾呈現,若新聞事件涉及暴力和災難,往往令傳媒於公眾知情權和新聞操守之間,陷入兩難局面,一直掀起不少道德爭議,例如2010年,菲律賓挾持香港人質事件,各地傳媒包括電視台和網絡媒體為了收視率和點擊率,長時間不停直播案發現場,被質疑做法會影響槍手情緒,令人質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事件最終亦釀成有香港人質傷亡;過去亦有外國電視台於大型空難發生後,直播打撈屍體過程,導致透過電視看到實況的死者家屬情緒崩潰。

近年由於手機拍攝及網絡直播技術普及而且成本低廉,新聞現場直播不再是電視傳媒獨有,香港及全世界均出現大量網絡媒體,簡稱網媒,或以個人或公民記者身份進行現場採訪拍攝,並把突發新聞事件於網上直播,有人形容是進入了「人人是記者」的年代。雖然先進科技促進了新聞採訪的嶄新模式,鼓勵不少人參與新聞拍攝及採訪,但同時亦衍生不少電視台處理突發新聞直播的道德爭議,部分網媒為了第一時間把畫面放上網絡直播,甚至不顧所發放之影像或會對被採訪人士及其家屬構成嚴重傷害,令社會十分關注。

有鑒電視新聞及網媒直播手法這長期備受關注的爭議,此VR遊戲希望運用虛擬實境科技,模擬涉及暴力和災難事件之採訪現場,令玩家化身成為記者,實時拍攝和採訪,參與遊戲並同時感受如何於知情權和新聞操守之間作出抉擇。

開展設計遊戲,我首先要揀選災難新聞場景,為了讓遊戲更貼近生活,我先於香港本地災難新聞入手。最初的想法是想利用VR模擬香港國際機場發生大型空難,類似的新聞事件有1993年香港啟德機場發生的華航客機滑出跑道意外,及後香港機場管理局亦一直有模擬大型空難的救援和新聞採訪演習,隨時準備發生同類事件如何應付。這設計意念的優點是可以盡量利用虛擬實境科技建構大型災難場面,但缺點是採訪地理範圍相當大,記者進行現場採訪時,每個步驟均十分耗時,難以令遊戲過程緊湊。另外,此類災難亦非香港常見的突發新聞,於是便把選取場景創作方向轉移往一些較普遍的災難事件,把範圍縮窄為車禍或火災新聞。

接下來我便於網上搜尋相關的新聞,香港過去有不少大小車禍,當中不乏導致人命傷亡的重大災難,例如2018年大埔巴士車禍釀成19人死亡及多人受傷的災難。同樣地,火災亦是香港經常出現的新聞,例如2016年淘大工業村迷你倉大火,導致2名消防員殉職及多名人員受傷。由於香港人煙稠密,生活環境擁迫,舊式樓宇和公共屋邨一旦發生火災都有潛在危險,隨時釀成大型災難,亦是各傳媒特別是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的焦點。

參考過多宗真實新聞事件之後,我決定選擇火災現場作為遊戲的故事場景,原因是大型火災現場往往需較長時間滅火及救援,災場亦有不少變數和突發事件,加上香港樓宇擁迫的客觀元素,正好突顯記者於現場採訪所面對的挑戰,也提供遊戲所要求的故事性和變化條件。

選定了遊戲場景,下一步便是進行現場勘察及資料搜集,由於希望遊戲具本地特色,我便走訪港九各區,拍攝社區建築作為火災現場的環境藍本,例如是港島區上環、西環或九龍區油麻地及旺角等舊區,舊式唐樓加上附近狹窄街道,正是遊戲可選取的合適場景,既能反映香港的實際情況,亦配合遊戲要求。

香港有不少地區舊樓林立,居住擠迫,一旦發生火災容易釀成災難。

進入另一階段,便是著手構思遊戲的關鍵「遊戲創作大綱」,同步我亦要跟負責製作之公司開展遊戲製作會議。這份「遊戲創作大綱」可說是整個遊戲的設計藍本,我需要把遊戲的所有基本項目,包括火災場景、災場角色包括居民、消防員、救援人員及傳媒記者等列入大綱,並同時把記者採訪火災新聞的真實工作過程,例如現場需要拍攝或直播的畫面、訪問人物、如何跟新聞中心聯絡及準備「stand-up」作現場直播等,簡化為遊戲中的不同步驟。由於這份「大綱」是往後製作公司進行具體遊戲製作的藍本,撰寫內容必需有層次分明的故事設計,當中包括整體故事發展、環境配置、人物選擇、火災變化、滅火救人工作及真實採訪的具體情節,組合成遊戲的主體部分。

另一個要求,便是要著手把記者(玩家)的採訪和拍攝工作及所遇到的各種突發事件,轉化成遊戲中玩家需要完成的任務(game task),作為遊戲的吸引元素,每項任務亦要有計分設計,配合故事發展,令玩家完成各項任務後得到評分成績。

初擬設計階段的「遊戲創作大綱」,需要包括遊戲的所有基本項目和故事流程。

我花費了不少時間構思的這份「遊戲創作大綱,後來發現「大綱」甚具關鍵作用。製作公司以此「大綱」作為遊戲的藍本,可進一步密切商討及落實遊戲的具體細節;我同時亦向製作公司的同事分享自身過往的採訪經驗,細心解釋真實採訪的情況,既要爭分奪秒拍攝,卻隨時遇到突發情況需要作即時判斷的挑戰,務求遊戲故事場景和任務均以真實採訪為設計基礎。經過近兩個多月的商討,遊戲的設計初型亦開始呈現。

(2)製作過程

場景設置(Setting Design)

遊戲場景要求之一是希望具備本地特色,製作公司參考之前我於現場勘察所拍攝的相片、網上片段及向電視台借來的新聞片段,進一步模擬香港不同地區的實際環境,例如舊樓林立的區域、密集建築、堆滿雜物的通道、舊式地面商舖、狹窄街道和樓宇出入口等,利用電腦繪製火災場景,務求於遊戲中重現大家熟識的現實環境,另外亦要繪製火災發生時,消防車、救護車和警車等聚集災場附近的擠迫情況。

由於VR遊戲的特點是需要玩家配載了眼罩後進入虛擬實境,並可以隨自己主觀視覺自由作360度上下轉動觀看環境,這正是遊戲場景製作的最大考驗,需要用電腦構建大量的畫面,同時要繪畫得細緻逼真,令虛擬世界有真實感覺。

電腦繪製場景由基本圖像開始,再按步驟修改加工完善場景、人物角色和物件圖像。

人物繪製(Metahuman)

製作場景之外,遊戲中的人物角色亦是設計重點,火災現場的消防員、救護人員、傳媒記者、逃生市民及街坊等,我們也參照新聞片段中的真實人物繪製,特別是消防員和救護人員的制服、頭盔、隨身裝備以致救援器具等,每個環節也要進一步查看正式的規格和式樣。製作過程亦需要不斷修正,完善設計的細節,不同消防員的制服配搭、徽章、消防車及救護車顏色型號等也不能脫離現實,務求令遊戲呈現出熟悉的本地元素。繪製衣裝服飾之外,人物製作則是最困難部分,如何表現每個不同角色的面貌和表情,還要配合遊戲的故事發展而變化,考驗相當大。

遊戲中的人物角色,需要參考真實新聞採訪現場人士的服飾和造型製作。

遊戲任務(Game Task)

遊戲任務的設計要求玩家經歷連串的採訪過程,完成各項任務和應付突發的情況,玩家佩戴上虛擬遊戲眼罩後,化身為記者進入了火災現場,四處遊走過程之中,畫面會出現不同指示,要求玩家進行一系列任務作直播採訪,例如用什麼鏡頭拍攝現場傷者、如何訪問受傷居民、即時應對突發事件等,由於這些任務是根據真實採訪情況而設計,玩家透過完成任務,可感受作為專業新聞記者的挑戰。

我初擬的「遊戲創作大綱」原有七個遊戲任務,及後跟製作團隊經過長時間商討推敲,最後把遊戲簡化成五個場景及步驟,令遊戲故事進程更加緊湊及具有推進力。另外,每項任務亦有獨特的評分設計,分別為考驗玩家的(一)直播表現指數、(二)應變速度指數及(三)防止傷害指數,作為遊戲三大評分標準,完成整個遊戲後每位玩家會得到衡量其表現的成績指數。透過這評分設計,一方面可以令玩家投入遊戲,另一方面,可藉此融合新聞道德的部分課題。

每位玩家完成遊戲後會得到衡量其表現的三項成績指數

新聞道德教學其中有兩項甚具爭議的課題,一是私隱(Privacy),另一是暴力(Violence)。私隱方面,遊戲其中一項任務是記者於採訪現場遇到一名小孩因為父母於火災之中遇到危險,情緒極度不穩定並不斷哭泣,玩家要決定應否進行採訪,或是先考慮小孩是否適合被拍攝,作出不同選擇。

暴力方面,另一項任務是玩家發現火災現場有不少嚴重燒傷的傷者,攝影鏡頭如何拍攝其身體或面貌,才做到專業報道,又可避免傷者受傷的身體面貌被公開,導致公眾不安,甚至被指刻意渲染殘忍暴力的影像。遊戲的各項任務,即時考驗玩家如何於瞬間作出決定,感受進行新聞直播的挑戰,每個決定都要平衡公眾知情權和新聞操守,做到專業報道,卻同時抱有同理之心,盡量減少傷害他人。

火災現場一名小孩正哭泣,情緒極度不穩定,記者應否進行採訪。

角色配音(Voice Dubbing)

經歷數個月,遊戲製作進入最後階段,場景、人物及任務設計等經過一次又一次修改,遊戲的影像部分已近完成,我們亦要兼顧另一個十分重要且有趣的製作環節,便是為遊戲中的人物角色進行配音,特別是遊戲的故事設計模擬真實電視台採訪工作,火災現場記者的手提電話往往會同步連接電視台新聞中心的編輯,亦即是記者的上司傳來的採訪要求,我們亦藉此設計成引導玩家進行遊戲任務的指示。這步驟就像電視電影或動畫製作的聲演配音。

為了令配音具真實感及傳神,我們特別邀請了曾經從事電視台新聞工作的老師,聲演這個上司的聲音。現實世界中,電視台的上司向現場記者指示的語氣一般都會很嚴厲,甚至會比較凶惡,我們於錄音室反覆多次「聲演」,始終難以百分百重現這種獨特上司的風格,最後的聲演版本只是保留權威式口吻,但是不覺凶惡的聲調,或許這樣不會嚇怕包括中學生的目標玩家。

遊戲到此階段聲畫兼備接近完成,我亦於這數月間,從製作公司學會VR遊戲製作的一些技術特點,例如當進入虛擬實境的世界,要注意如何設定玩家視覺的移動速度,否則玩家很容易有頭暈或不適感覺;另外,雖然虛擬實境可以配合360度視覺轉動範圍,但並不代表需要完全製作每分每寸場景畫面,因為這做法會導致製作成本相當昂貴,折衷方案是於遊戲場景之中巧妙隱藏一些不需要製作的位置,俗稱「死位」,盡量做到不容易被玩家發覺。遊戲中不乏移動的影像,例如是焚燒的火焰和救火喉管噴出的水柱,原來電腦繪製類似影像的過程十分耗時。

製作主體VR遊戲的過程中,製作公司亦建議除了VR遊戲之外,可以同樣以新聞採訪作藍本,附加設計一個iPad遊戲,把一些簡單的新聞編輯工作轉化成為遊戲任務,例如是如何選擇簡短新聞標題、怎樣處理暴力或血腥的畫面及考驗觀察能力等等,令玩家除了VR遊戲之外,還可以從這附加iPad遊戲,以模擬方式更全面認識新聞直播的工作。

iPad遊戲輔助介紹電視新聞的編輯工作及其他有趣的遊戲任務

遊戲正式登場

經歷約九個月的設計和製作,這個電視新聞VR遊戲終於2022年7月正式登場。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特別舉辦了一個以媒體素養為主題的暑期工作坊,其中一個項目是安排一班中學生到大學親身參與這個VR遊戲。正式工作坊之前,我們亦預先邀請了大學部分同事進行了一次遊戲試玩體驗,藉此吸收各人試玩後的寶貴意見,對遊戲進行最後的修改。

試玩體驗後約一星期,暑期工作坊正式舉行,當天一班中學生和老師,集合在我們大學研究院大樓的虛擬實境實驗室,各同學配載眼罩進入遊戲之前,我們亦特別準備了一分鐘的影片,介紹真實的電視新聞採訪工作,讓同學透過這先導影片投入作為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隨後立刻進入VR遊戲中的火災現場進行採訪,應付各個遊戲任務。

我和一班製作團隊亦緊張地觀察同學的反應,隨著時間過去,看到各同學由遊戲開始時較為沉靜,慢慢變得認真投入參與,每人都變身為一個採訪火災的新聞記者,甚至有同學面對遊戲中的突發任務,忍不住大叫出聲,我們看到這場面也感到十分興奮,不枉大家過去多個月為設計及製作這遊戲所付出的努力。同學完成了遊戲後,我們導師亦把握時機跟同學討論和分享專業新聞報道和媒體素養的教學主題。

我藉着分享這次結合新聞採訪的VR遊戲的設計和製作經驗,作為同類製作項目的參考,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結合沉浸式科技(VR/AR)和傳統科目,如新聞、廣告公關、藝術、文化、教育等的創新項目,鼓勵更多人一起探索新穎的傳播方式,開拓多元化的教學路向。

蘇啟智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