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小品文章生活文藝欄社會議題

香港推動文化藝術還差甚麼?

rnj_localiiz

本月我罕有地入場觀賞一齣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因為朋友有份演出,因此不太愛好芭蕾舞的我也專程購票支持。本以為這些「沉悶」的文化表演應該不會受香港人喜愛,誰知全場滿座,座無虛席,大部份是家長帶同子女前來,作為周末假日的家庭活動。

本應看到此場景感到滿心欣慰,香港本地的文化藝術終得普及,承傳到下一代。誰知一翻開場刊,發現絕大部分的主要演出舞蹈員是來自內地,小部分來自其他國家,香港本土舞蹈員只有寥寥數位。一個由香港芭蕾舞團主辦的演出,卻鮮有「本土」參與,霎時感到可悲。究竟甚麼因素,窒礙了香港本地文化藝術發展呢?難道香港就欠缺文化藝術人材?

 

資助難倒無經驗藝團作起動基金

香港近幾年大力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包括活化工廈提供表演和創作場地,在學界推行「校園藝術大使」計劃,從小培養港人欣賞藝術的習慣,而當然還有最直接的基金資助。

曾與一位有意創立劇團的朋友談到,要向政府申請資助,起碼要演過幾套劇目,有一定的演出經驗,才符合申請資格。資料顯示,雖然政府在舞台劇方面投入相當資源,但幾乎都由數個大型劇團瓜分,而中小型劇團則受制於審查規則,難以得到資助。對於有意投入香港文化藝術行業之人士,起動的資金往往成為他們卻步的門檻,政府的資助,他們完全沒有機會。

另一方面,香港電影發展亦出現同樣的情況。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成立於1999年,雖不少出名的電影亦曾獲基金批出融資,如《歲月神偷》、《狂舞派》、《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上)》等,但同樣地,基金的申請資格也需要拍過幾部好電影的經驗,對於新晉導演實在難以做到。曾有電影評論員舉例,就算台灣導演「九把刀」是香港人,他執導作品《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都無法符合電影發展基金的申請資格,因為九把刀執導經驗仍然不足,可見這樣亦阻礙了新晉導演的發展空間。

資金缺乏對初出茅廬的藝術家成最大的障礙,既然欣賞藝術的本地觀眾已慢慢建立,而有意加入藝術行業的人又不見缺乏,政府在穩固現有藝術團體發展的同時,也需要為本土新人提供踏腳石,協助他們晉身文化藝術圈,真正提供機會發展香港的本土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