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盛女》和《求愛》後,無線再推出<<沒女>>,打造成觀眾愛看「睇人折墮」的真人騷。首集啟播,便找來七個不符合世人審美標準的女士,以「改造」為名,再找專家打救她們,幫助她們「大翻身」。實情是,節目將七位女士缺點的特質無限放大,加諸身上「7宗罪」的做法,似是為節目塑造光環。
以「七宗罪」定位,無疑能夠引起一定話題性,令到各位話題人物更見深刻。但女聲旁白在各人的介紹中,加以不同刻薄、詆毀的形容詞,做法「低手」,更似一場公審騷。
無疑,這種誘導的表達方式很容易引起公眾的共鳴感。觀眾看得開懷,因為他們可以介入這班「沒女」的生活,看她們如何不堪,旁觀她們如何被辱罵、被打造。如此誇張手法給觀眾一種「看人折墮」的快感; 不給半分薄面的批評,亦給人在現實社會中罕有的暢順感。大台打著「改造」的旗幟,卻用盡方法加深了「沒女」厭惡的形象,給主角們營造無藥可救的感覺,給節目帶上一個以拯救世人的光環。
這種方式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某程度上其實在強化社會對某一類人的定型和評價。七位女士雖則有各類不受歡迎的缺點,但未至於到一文不值的地步。製作明顯挖苦各位主角的問題,帶領觀眾加入批鬥或嘲笑意識,向大眾灌輸「醜」是罪、「惡」是罪、新移民是「罪」等,這種消費他人的「不堪」,深化觀眾對不同特質的人的定型,難道就是今天香港電視業所追求的創意嗎?
可悲的是,這種「吸人眼球」的方式卻得到不少市民受落。我們在慨嘆香港電視的質素沒落,慣性地邊看邊罵的同時,我們亦在給予節目收視率無限的支持。<<沒女>>首集甫開首平均20點收視率,在這個講求數字的年代,數據告訴官方,觀眾就是很愛這口味。其實,我們早已放棄選擇。
<<視覺日記>>/木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