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史上巨風的「天兔」於周日席捲港澳,然而,作為經濟城市,在社會的不同角落,人們似乎都被逼要跟大自然作戰,真是無奈。
比如,很奇怪的是,每逢颱風來臨,香港的電視台便派出多支攝影隊到海岸邊,拍攝記者如何被強風吹得東歪西倒的醜態,以示風勢如何強勁。記得有一次,記者一手抱著電燈柱以免被吹走,另一隻手還要拿著咪高峰作現場報導。我們不禁問,這種報導有必要嗎?儘管有,是否在某一個時段找一名記者便好了。老實說,如果傳媒真的有心要報導大颱風下的社會百態,不如去追訪一些在颱風天還在街上謀生的基層人士,像撿紙皮的婆婆,搬運工作,還有一些不是謀生,而是餵生,餵飼街上流浪貓狗的義工,相信,也會有一些感人故事,總比那些只是搏取感觀刺激的風暴襲人畫面來得有意義。
而澳門的情況,更是氣象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題材。澳門與香港只是一江之隔,當香港已經宣佈巨風來臨,也已高掛八號風球之際,澳門氣象局卻依家懸掛三號風球,氣象局之反應遲緩,早已讓市民費解。更離譜的是,當有記者想追問氣象局相關颱風消息時,卻換來支吾以對、模稜兩可的答案。後來,氣象局更乾脆宣佈改掛八號風球的機會不大。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評論員就估計,氣象局近年錯報遲報氣象消息,主要是為了「經濟效率」,尤其是位於氹仔的賭場,一旦懸掛八號風球,全面封橋,不能通過,怎麼辦呢? 颱
不管是港澳,這種只懂經濟效益,不顧員工及市民安全的氣象政策,實在需要全面檢討。經濟收益是一時的,僱主也好,政府也好,遇到颱風這種天災,應以人命安全為首要,如果一旦發生人命傷亡,誰能夠負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