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向晴
或許外遊的其中一環就是要感受一下「本土」氣息。
「軟實力」強大的南韓兼具傳統與前衛的建築,前者有古式古香的韓屋群,後者有坐落於東大門像巨型UFO的DDP設計廣場;加入藝術色彩的清溪川完美地融入石屎森林之中;大學區成為一個個集合小店與創意的地域。提升南韓「軟實力」的功勞除了靠一眾韓星外,還有LG、三星等具代表性的電器品牌,以及多個受追捧的南韓本土護膚及化妝品牌。除此之外,不少外國人特意搜羅泡麵及薯片,一嘗韓式「本土」風味。
自己香港的「本土味」又給你什麼印象呢?
不得不承認政府近年努力推動本土創作及產業,不過似乎已經追不上香港流失了的一點一滴。
香港樂壇早已死掉,有張國榮、梅艷芳、羅文、四大天王等星光熠熠的年代仿彿是一場美好的夢。「香港必去?」尖沙咀星光大道正式進入三年冰封時期、山頂凌宵閣似是停留在2000年,西九龍一帶一片死寂。最多香港人留戀的天星碼頭及鐘樓卻一口氣被拿下,填海換來零氣氛的「偽荔園」。前陣子,更有前政府規劃師申請取消中環至金鐘段的電車。該改進的不早點改進,屬於「本土」的卻捍衛不了。剩下一堆老得不得了的建築,由「港式保育法」保育,差不多是原地踏步、甚少能夠成為保育與時代融合的出色景點。
「香港必買?」我們缺乏有代表性的本地品牌,滿街都是大型連鎖店,小店快要支持不住。「香港必食?」有的,但單靠魚蛋粉、菠蘿油、港式奶茶是不可能支持僅有的「本土味」。
在搜尋器上輸入「香港必買」、「香港必去」、「香港必食」都只會失望而回;「國際金融中心」,我想仍然是的,不過這個靈魂出竅的金融中心,快要成為行屍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