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主持年度六四祈禱會,他寄語市民要繼續追求平反六四、悼念亡者,「希望有一天還他們一個公道」。陳日君在祈禱會後參加燭光晚會,對於支聯會被學生砲轟,陳在祈禱會表示:「若這27年來沒有支聯會為我們舉辦六四悼念活動,我們的青年已做了紅衛兵。」
Related
6大學擬另辦六四晚會
繼有大學自行於校內籌備悼念活動,《明報》報道,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等6間大學學生會計劃另起爐灶合辦六四晚會,不參與由支聯會於維園舉行的燭光晚會。報道稱,提出合辦晚會的中大學生會會長周竪峰表示,學生會不認同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綱領,更形容「平反六四」口號「好帝制、奴性」,加上燭光晚會「年年只是行禮如儀」,決定拒絕出席燭光晚會,盼由學生會舉辦的晚會,可立足港人角度去看六四事件對港人的影響,在口號上,會建議用「正視六四」取代「平反」2字。
In "事件簿"

支聯會:逾18萬人參與六四燭光晚會
「六四事件」30周年,支聯會在維園舉行燭光晚會,參加者坐滿六個硬地足球場,部份人要到草坪集會。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宣布,有超過18萬人參加,警方表示高峰時有3.7萬人。 集會在晚上八時開始,支聯會主席何俊仁連同常委和年輕人,向「民主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獻花,向六四遇難的學生和市民致哀,並燃點火炬象徵薪火相傳。 晚會長達兩小時,大會按慣例播放「天安門母親」發起人張先玲的錄像講話。而在1989年就讀樹仁學院新傳系三年級、身兼學聯成員的李蘭菊,亦有上台分享在北京現場的經歷。 有幾乎每年都參與六四集會的市民表示,對於內地政府在過去30年,仍未反省及平反六四而感到悲傷。 有23歲的深圳遊客表示,首次參與六四晚會,對港人堅持紀念六四而感動。她表示在內地不能悼念六四,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真相,慨嘆內地依然有不少人認同當局出動軍隊鎮壓。 有中學生表示,雖然未有親身經歷六四,因在網上搜尋資料而得知更多相關內容。他認為值得悼念事件,因眼見內地學生為崇高理念而支持民運,身為香港人本身也是中國人,作為年輕人有責任一起傳承真相。 浸會大學社會工作學會外務副幹事長陳瀚宇指,大學生有責任關注六四,加上中港兩地的民主進程同樣重要,而支聯聯舉辦集會的方向又能涵蓋兩地民主發展,最後選擇參與維園燭光晚會。外務秘書郭穎欣表示,眼見近期政府推行極具爭議的修訂《逃犯條例》草案,認為本港的民主正在倒退,悼念六四的大型集會有助喚醒公眾民主的重要性。 採訪:曾藹豪、吳慧慈、方綺婷、古倬勳、陳筠蓉
In "快閃新聞"
學界老鬼聯署廣告:悼念就是抗爭
以來自10家專上校院為主的400多名學界「老鬼」,在幾家報章以「悼念,就是抗爭」為題,刊登全版廣告,支持續辦六四燭光晚會。內文指出:「六四事件對大專學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香港學生運動的重要里程碑…,多年過去,我們仍堅持繼續悼念六四,要求平反六四,是因為人與強權的鬥爭,也是記憶與遺忘抗爭,須知當權者無時無刻妄想改寫歷史,因為獨裁者深知,若要消滅抵抗,就要先消滅記憶,正因如此,堅持繼續悼念,就是一種抗爭。更重要的是,香港每年維園的萬點燭光,是香港守護良知的明證,生而為人,我們彰顯人性的善良;身為香港人,我們捍衛自由。」 文章又指:「我們當中有些人有親歷過去天安門的運動,有些人卻是六四後才出生,通過學習與記憶歷史,我們才疏理到香港身份、香港價值的肌理。每個人對時局都有不同的判斷和見解,但要有著最起碼的同情心,我們才有機會互通你我,未來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In "事件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