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你也拍出街?」監製大聲質問。
導演陳俊雲心想:你是監製不看,出了街也沒辦法。
那時正值香港電視行業黃金年代,陳俊雲的產量最高峰時霸了整個黃金時段廣告……
七十年代,大學生非常稀有。
陳俊雲大學期間修讀經濟和國際市場學,殊知道一畢業,他選了一條不尋常路。
「那時嚴格來說可以『揀工』,但不知在哪見到電視台舉辦編導人員訓練班,便報名,有書讀又有收入,亦順利畢業進入電視製作行業。想不到的是,轉行拍廣告後,發現大學時期讀的市場學能學以致用。」
初入行的他,年少氣盛,受到委屈很想反抗。
「開初有想過辭職,年輕人都經歷過,明明自己是對的,為何說我是錯的。後來同事勸我留下,慢慢察覺事情沒有對錯,只有誰『話事』。有不開心過,但電視是一個很吸引的行業,很難代替。想通後,認清自己位置,突然整個世界不一樣了。」
陳俊雲自認「好彩」,做了6個月助導便晉升為導演,開始製作自己的節目,包括打開《勁歌金曲》先河。
受讚賞的節目多的是,但被投訴的也不少。
「一開始做《香港小姐》以及歌星特輯,後來沒人管我做甚麼。試過有人投訴我的節目意識不良,老闆才知道我拍過甚麼,所以那個年代很自由。」
他試過同時操控14個「Mon(熒幕)」,一個人、一雙眼、一對手,怎操作14個「Mon」呢?
「這要感謝我的師傅,他教懂我看『Mon』。14部攝錄機,只有一部『on air』,只要腦海有『pattern』,只要留心兩個畫面便可。就像英超,同時可能有70多部攝錄機,看不了那麼多,心中有下一個鏡頭畫面就對了。」
轉行拍廣告後,他對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因為每個導演各有所長。
「每個時代有其特色,潮流來的。若要我拍成『KOL』那類的片,不是拍不了,但很痛苦,做下去只會發現自己人格分裂。尤其現在中學生也可以開製作公司的年代,和客戶談論燈光、顏色理論等等這些高層次事情,怎會明白?」
這個世界轉得很快,他說人到了某個年紀,整個思考模式、做事方法、結構已固定下來,要說服我、改變他的想法,是不可能的事。
這或許是製作人的堅持,那年輕製作人又如何應對大眾趨勢?
「我以前最遠去九龍,現在沒有邊界,多出去看看,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工作。機會永遠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不然挺痛苦的。」
撰文:馬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