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謝曦】佔領運動暫告一段落之後,特區政府接連推出房屋政策,希望透過改善市民的居住情況從而增加認受性。然而,這連串政策表面上是宏圖大計,也有承擔,但畢竟遠水救不了近火。
首先,運輸及房屋局公佈長遠房屋政策,指未來3至4年會增加7.4萬個居住單位,以解決以往供不應求的問題。12月18日,財政司長曾俊華更公佈將撥270億港元進新設立的「房屋儲備金」,資助未來建屋支出。然而,這些都是一些有關建屋的承諾和投資,或許能展示特區政府有宏遠的房屋政策。但對港人來說,居住困難迫在眉睫,話音未落,已傳出一個公屋房屋的單位售價400萬港元。處理香港房屋問題,除了提供長遠藍圖,眼前問題,也不能擱下。
眼前問題包括:租金太高及建公屋覓地困難。其實,有關租金太高的問題,可以透過重啟「租金管制政策」管制之。可惜,運房局局長張炳良以商人或業主口吻指出,如果實施該政策,業主便可能由於加租幅度受到限制,寧願空置房子也不「廉價出租」,導致很多租客被趕走。說局長這是一種「擔心」,倒不如說是一種「恐嚇」,這種「恐嚇」跟當年最低工資推出前一樣。當年,商戶也恐嚇大眾,指最低工資立法後,將有大批老人家失業,因為老闆寧願用同樣的錢去聘請年紀較輕的人。結果,此一恐嚇式的預言並沒有出現。
至於覓地方面,政府除了開山填海之外,更重要的,是馬上停止向所有興建私人樓宇的發展項目批地,將目前所有可供蓋樓的土地留給公共房屋,也是解決燃眉之急的方法之一。
藍圖和大規劃,不僅無法馬上解民之困,更往往成為政治人物處理眼前危機的幌子,他們會想,幾年後,有沒有兌現,已經沒有人關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