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謝曦】近日,在雨傘運動的效應下,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提出應將目前高中教育中的「通識科」從必修改為選修,並削減當中有關「政治」的內容,同時,要加強歷史、地理、中文、英文的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面對相關建議,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也表示不贊成,並說此建議是「蠢到不得了」。儘管曾鈺成沒有詳細分析為何 「蠢」,但筆者以為,葉劉淑儀此想法,是開教育的倒車,甚至是要回到殖民時期的管治模式。
2009年, 香港的高中學校開始落實「通識教育」作為必修科目的政策,其主要想法認為隨著時間進步、社會環境也不一樣,青年人的知識視野應更廣闊,才能培養出批判思維。比如說,只懂地理歷史,卻不懂環保,更不懂環保政策,當今天社會在討論是否要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及「三堆一爐」的時候,這些學生又如何明白就裡, 更遑論提出一些個人想法。不能提出個人想法,欠缺批判力,正正是殖民政權管治的主要精神,香港已經回歸宗主國十多年,為什麼要走回頭路?
更何況,葉劉淑儀提出在相關科目中削減「政治」內容,「去政治化」,這也是殖民政權主要的管治手法。理由很簡單,一般來說,殖民政權認受性很低,如果管轄區的人民具有高度的政治知識,了解對政治運作及政策邏輯,一般反政府的力量便很容易凝聚。然而,香港已經回歸,不應該再有這種殖民管治的思維了。
英國從一八四二年正式殖民香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推出一系列社福政策,包括小學免費教育等,被稱作善政。然而,這種善政同時也在控制及局限香港學生的思維,寄望葉劉淑儀的建議不被接納,否則,就是教育開倒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