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專欄

通脹兩說

又到一月一度的宏觀經濟數據公布期,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五月物價數據,顯示的是5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5%,其漲幅與一月持平,并列為今年以來最高漲幅。

CPI漲幅年內最高,直接看上去,就知道主要由食品價格的漲幅所拉動,更進一步地看食品價格的變化,是由糧價和菜價上漲所拉動。理論化的分析,物價上漲的原因被解釋為「翹尾因素」的表現,也就是去年漲價的餘波所影響,而不是新漲價因素所致。

面對這一物價數據,中國經濟界關心的,不是過去的成因,而是未來的走勢。對物價未來走勢的預估,有相當不一致的地方,對其給經濟帶來的影響,也有截然不同的判斷。

對物價末來走勢的預估相當不一致,是有一種觀點認為,由現在開始,物價開始重上升軌,這主要是由於當局已重回「穩增長」第一的站位,而要求經濟「穩增長」,就會適度增加投資由之推高物價。

而另一種觀點認定,由這次公布的數據開始,物價進入回落階段,通脹會回落到2%左右水平。這是因為有產能過剩的問題沒有解決,投資的拉動力也很弱,「穩增長」不等於可以擴消費。

經濟增長與物價的關係,通常是相對應及有規律可循的。中國經濟既經歷過「高增長、高通脹」的雙高年代,也經歷過「高增長、低通脹」的一高一低的階段。而現在面對的,基本可以說是「低增長、低通脹」階段。

當「穩增長」成為最主要的經濟目標時,一般而言,人們更擔心的,是經濟增長沒有穩住時,可能會出現通縮,這時反而對通脹不會太過敏感,一直到經濟真的穩住了,投資、消費的效應出來了,才會掉頭防通脹。

《北京觀察》/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