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印象派誕生150周年,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聯同法國奧賽博物館及相關機構共同打造了一場名為「巴黎1874 ‧ 印象派之夜:虛擬實境藝術之旅」的VR沉浸式體驗。參觀者只需戴上VR眼罩,便可穿越時空進入19世紀末的法國巴黎場景,親身經歷印象派誕生的這段歷史。

當年在大學主修新聞系的我,對副修藝術課程中的藝術史內容尤其著迷,特別鍾愛西洋藝術史中的印象派畫風,每當欣賞印象派畫作,便如神遊夢境般沉醉於那段藝術新進程的年代。難得這次有機會透過VR科技,竟能「回到」當年的巴黎,見證印象派藝術的誕生,感到格外興奮。
印象派作為19世紀法國的一場藝術運動,起初由一群活躍於巴黎的畫家以獨立展覽的形式開展,後來發展成藝術主流,開啟了現代藝術的新篇章。他們以不精確的筆觸捕捉現實世界的瞬息光影,重塑對時間和光線的感受。莫內、馬內、竇加與雷諾瓦等印象派藝術大師的名字早已為人熟知,其中塞尚更是後來的後印象派領軍人物,啟發了梵高等大師。

整場VR旅程長約42分鐘,旅程設計是把參觀者分成每批四至五人的小組,透過佩戴VR眼罩步入由虛擬實境構建的19世紀巴黎。現實世界中, 我們只是走進一個約三個籃球場大小面積的區域遊走,但VR眼罩內看到的場景則是巴黎嘉布遣大道 (Boulevard Des Capucines),四周是巴黎舊式樓房,遠處有藍天白雲,街上馬車來回經過。

我們跟隨指示由大街進入樓宇內各樓層,穿梭來回不同的室內畫廊,VR視覺設計巧妙結合影像剪接的切換技術,透過淡入淡出轉換場景,讓參觀者只需走很短的距離,瞬間可到達不同場景,跟隨不同的藝術大師參觀屋內畫廊,甚至穿梭至火車站與郊外場景。透過精心設計的場景轉換技術,我們便可迅速切換場景,體驗多樣化的環境。旅程的關鍵技術是預先設計好各組參觀者的路線,分配各組的行動間距,另外,參觀者佩戴上VR眼罩後,於VR虛擬場景中還能察覺到真實世界中,以線框形態標示的其他參觀者和現實場地的牆壁,避免互相碰撞或碰壁。

沉浸式體驗還將歷史中的印象派藝術大師們化作故事人物,重演當年如何創立印象畫派。然而,這些人物形象的VR繪製有點卡通化,欠缺真實感,相反,畫廊中的畫作卻呈現得十分精細,展現出印象派筆觸與風格的細膩之處。
整個VR旅程以故事形式引領參觀者,讓人瞭解印象派藝術於當年的誕生經過。故事人物的語言有英語、普通話和廣東話三種選擇。我選擇了廣東話,由於故事內容有大量藝術家對白交代劇情,廣東話雖然更易理解,但在法國背景下聆聽廣東話解說總顯得有點違和。
旅程尾聲,我們來到了印象派大師莫奈繪畫經典名作《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的場景,在虛擬的露台上,我彷彿身處畫中,但同時站在莫奈身旁,遠方還有朦朧的日出的景緻,感覺十分奇妙。 這個VR藝術之旅,儘管故事設計可再加入更多吸引橋段,但以VR方式重現這段印象畫派的歷史,對我這樣的藝術愛好者或許意猶未盡,卻為不熟悉印象派的參觀者帶來了難忘的初體驗。這類結合了VR技術、歷史背景、藝術內涵和故事敘述,亦打造出一種嶄新的沉浸式體驗。我相信,隨著科技進一步發展,VR構建的世界真實感將不斷提升,或許未來,人類將難以分辨虛擬與現實,未來世界亦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何謂真正的現實。
蘇啟智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
媒體設計與虛擬實境科技(榮譽)文學士課程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