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大城今天

追求完美 ‧ 要客人笑着出門 ——旗袍巧手文英傑師傅

| 記者:廖鳳儀 |

土瓜灣馬頭圍道有一間很有名氣的旗袍店,招牌寫上豪氣十足的「金牌老號  旗袍至尊」,店名郤是平平無奇甚至有點俗氣的「金多寶時裝」。但在店主兼旗袍師傅文英傑的身上,你嗅不出銅臭味,反而會被他的堅執所感染——對旗袍,他追求完美;對顧客,他要每一位「笑着出門」。

文英傑現年70歲,10多歲開始做中式服裝學徒,全憑一份熱愛,從事旗袍工作已有50多年,而金多寶時裝也有近50年歷史。

金多寶時裝外貌。(相片來源:金多寶時裝Facebook專頁)

學徒不易做  但沒有放棄

文師傅小時候家庭環境不好,10多歲就輟學,要找一份工作養家糊口。他因自小喜愛中國傳統藝術和縫紉,所以希望學到一門相關的手藝,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一間古服製作中心當學徒。

他憶述:「當年做學徒要很挨得苦。一開始我只是幫師傅做跑腿,買飯、買咖啡。稍後才有機會幫師傅買一些附料,其他都是跑腿的工作。」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徒都會鋪帆布床在店裏過夜,晚上不能回家。在學徒初期沒有機會接觸縫紉工作的文師傅,趁着師傅下班後,用師傅裁過的碎布料,試試縫紉衣服,期間曾不慎被車針刺傷手。 過一段時間後,師傅才給他一些簡單的工作,例如車直線和圓圈等。師傅邊做邊教,他邊學邊做,下班後再反覆思考,不斷嘗試,終於練成一雙巧手。 文師傅對縫製旗袍和中式服裝的興趣,就是在這種艱苦的學徒生涯中培養出來。

「我由始至終沒有放棄,因為喜歡,使我有動力,直至今時今日我也沒有放棄。」他又說:「你喜歡的,只會越做趣味越濃,越要向高難度挑戰。越難做的衣服我覺得越過癮,做得越開心。」

追求完美

文師傅自認為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從學徒時期用縫紉機來來回回地縫,到手上的縫紉工夫,都練成了相當的功力,「縫線必須直」、「挑至不見線」對他來說只是基本,但挑戰總會不時遇到。由於每件旗袍都是度身訂造,人的身材體各異,身材上的小缺點,有時便會成為文師傅的挑戰。

曾經有娶媳婦的女客人要做奶奶裙褂,但由於淋巴腺腫大,以致兩邊手臂大小不一,普通的裙褂穿不上,唯一辦法只有將其中一邊手袖裁大,並加上拉鏈讓手肘位置更有空間彈性,以便穿上。雖然成功解決能否穿上的問題,但文師傅認為兩邊手袖必須有對稱平衡的美感。為求完美,並希望顧客稱心,他冥思苦想,在設計上加加減減,最後決定在另一邊手袖加上一層薄薄的棉,使兩邊手袖對稱平衡,使客人十分開心。

文師傅也曾遇到一位年紀大的顧客,出現腳腫情況,腳後側肌肉腫起突出,使得旗袍穿起來不平整,影響美觀。他最後決定,將前幅和後幅獨立栽剪,後幅比前幅裁得大一點,讓後幅有足夠空間覆蓋腳後側腫起的部分。他說,這件旗袍穿在客人身上,平整好看;但掛起時,會發現它是歪斜的,因為後幅大過前幅。

文師傅憶述這件「傑作」時,臉上流露出得意之色。他說,「做衫」是一項美麗工程。

文師傅對旗袍的細微部分,也十分執着。例如,旗袍的開衩必須前面看不到後面,後面看不到前面;旗袍的每一部分都不能起皺褶。

他又指出,做旗袍「一分都不能多」。比如露背,有高低之分。畢竟每位客人的接受程度不一,所以一分之差也十分重要,特別在重要的場合。

要客人「笑着出門」

文師傅十分重視顧客的要求,為了讓每一位客人倍感滿意,「笑着出門」,他寧願賺少一點。 他說,訂造旗袍的客人都有一定的要求,不然也不用專程來為自己度身訂造一件衣服。他笑稱:「24吋做到26吋有什麼意思呢!」

縫製旗袍,有時候難免會出錯,假如出錯,文師傅會為客人換料重新做一件。有時候,客人不太滿意成品,文師傅會建議客人加一點錢,換料重新做一件。

「我做不好不會賣給客人,不好不能出門。」文師傅又說:「你可以把開心的事變成不開心,也可以把開心的事變得更開心,當然是更開心好!」

文師傅也會在物料上多花一點一功夫,比如拉鏈、裙邊物料等,會選用質素比較好的,希望客人收到自己的旗袍時會倍感開心。

亦客亦友

金多寶時裝接近50年都屹立不倒,除了全靠文師傅的一雙巧手外,還有多年來累積的熟客,以及與客人建立的「亦客亦友」的關係。

文師傅說,他有不少熟客,由小時候媽媽帶來買新年唐裝衫,到現在結婚,也找他做衫。

如今,不少熟客經過土瓜灣,會找文師博聊天;也曾有客人過年時給他送來親手製作的XO醬;亦有客人送來廣東燒鵝。

他說,物輕情義重,這都是客人的心意,也代表了客人的對自己的認同。

文師傅說,當有客人表示是朋友推薦來做衫的,他會感到十分滿足,因為這代表客人的認同與讚賞,是金錢買不到的。客人每一句「文師傅,多謝你!」,或一句「好靚啊!」,都成為他工作的動力。 70歲的文師博,現時仍沒有打算退休,因害怕退休後會無所事事,倒不如多做幾件衫,讓自己和客人開心。他說,香港現時手做旗袍的店越來越少,希望可以盡自己的能力,推廣旗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