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身份.歧視.偏見

近日發生的兩件事,又再加劇了中港矛盾,一是Betty Wong在社交網站發表自傳引起的爭議;另一是大陸夫妻攜小孩遊旺角,小孩耐不住尿,家長只能讓他當眾小解,被港人青年以手機拍下,引起連串爭議,連《環球時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也加入戰團。這裡,先不評論旺角小孩便便的事,倒是社會上對於Betty Wong的攻擊,值得反思。

Betty Wong在社交網站發表的萬言自傳,引來網民追擊,最主要批評是:她少時是非法偷渡到香港,即使今天考上香港大學醫學系,又取得身份證,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這些指責的潛台辭是「偷渡來的,沒有身份證,所以你不是香港人」。這裡頭,就衍生出一個問題,如果討論到「何謂香港人」的時候,到底是「文化」,還是一紙「身份證」比較重要?

Betty Wong八歲到香港之後,拿著「行街紙」,千辛萬苦,才成功報讀小學和中學,這幾年來,她經歷了與港人一樣的喜怒哀樂,包括考試的艱辛,包括輪候公立醫院的不耐煩,還有,前年的反國教運動中,Betty Wong也身在其中……。可以說,如果人們批評讓小孩在旺角大小便是不文明的做法,是中港兩地人民的「文明衝突」,那麼,Betty Wong完全沒有這種衝突,從「文化」的角度,她就是香港人。剩下的問題,只是「沒有身份證」。然而,看看香港的歷史,1949年,身份證制度才出現,1980年,「即捕即解」政策才實行,在這期間,多少透過非法入境的人,在香港社會作出了貢獻,這些人包括科幻小說作家倪匡、歌手羅文,還有壹傳媒老闆黎智英……。

有關身份認同,文化或身份證,孰重孰輕?如果是後者,為什麼一些港人又會歧視拿了合法居留的新移民呢?還是,根本無關文化或身份證,那是一種偏見。

《社會議題》 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