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飲食

跨時代大肉丸

紅燒獅子頭月前教育界重提範文教學,每位中國人都背誦過的《出師表》成為討論話題,有人說講求民主的年代,學生不會欣賞諸葛亮的忠君思想,不如推翻劉蟬,選賢任能方為上策。和古老的菜式一樣,現代人講究飲食健康,傳統菜式只要觸碰到脂肪,就被視為有害毒物,平白錯過了味美的食物。

早在隋朝已經有的揚州菜「獅子頭」,本身是要「入口即溶,肥而不膩」,不過傳統用的豬肉是瘦三分肥七分,一聽到這個比例,會使人聯想到油汪汪的芡汁。其實,在烹調過程中,會流失大部份油脂,只是現代的食肆要求快速上菜,但脂肪需要較長時間的烹調,結果不消15分鐘便上來的紅燒獅子頭,通常變成油浸大肉丸。要做出鬆化多汁的獅子頭,可選用肉質細緻的五花腩,瘦肉太多會使口感欠奉,成為蒸豬肉餅。而脂肪的比例會是味道的關鍵,脂肪分子受熱後,會轉變為獨有的風味,而豬肉甜味的分子,會帶點椰子和桃子的風味。其次是刀工,要把脂肪切成細粒,剁幼瘦肉,然後加入鮮蝦、蟹粉增加鮮味。也得加點鹽,使肉內的蛋白質黏得更緊密,吃起來有嚼勁。

最重要的是烹調得法,紅燒是一種頗精細的厨藝,獅子頭先用炸的方法定型,然後用中等火力加熱若1小時,使肉質受熱而變得酥軟,調料味道滲入,收汁時用勾芡以增加黏性,湯汁則可附著獅子頭上,做到腴香鮮嫩,油而不膩,味鮮汁香的的佳餚。可惜,為了快點上菜,現代厨師多加湯水,猛火燒製,結果脂肪全都融和在芡汁裡,肉丸卻沒有味道。每個烹調技巧,都有本身的規律,否則只是浪費了食材。

千年歴史的佳餚和文學作品一樣,能夠流傳下來,定必是當時最上乘之作。一種能夠跨越時代的味道,另一是歴久不衰的忠臣風骨,同樣值得我們細心欣賞。

《飲食香江》/圖文:林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