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港聞社會議題

足球不只是錢

香港足球忽然成為全城焦點之際,不少人談到如何發展香港足球,多數建議也離不開錢,不外乎是政府撥款云云。但足球真的靠錢就可以發展嗎?

有錢可以做很多事,但有錢不是萬能。假設香港有本事如中超球會般,瘋狂燒錢簽世界級球星,又有沒有球星會來投?就算來投,又可以帶來甚麼改變?從兩個問題就大概想到,香港球壇的問題不只是用錢就可以解決。但反過來說,有些問題不一定要花錢才可解決。

老掉牙說,發展香港足球的掣肘離不開場地不足,發掘和培訓人才困難。場地不足,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完全解決,而一些行政手段或已可舒緩問題,例如與康文署商討,增撥球場可用時數比例予球會,甚至是大膽將部分使用率較低的球場劃為球會專用。但的確,最實在的方法是盡快興建拖延十年的將軍澳足球基地。

青訓工作自體院結束足球部後曾有停滯,但近年不少足球學校湧現,加上球會的青訓梯隊,特別是從西班牙引入教案的傑志足球學校,未來應該不會出現如今明顯的斷層。然而,本地教練整體質素成疑,這當然不能怪責他們。不少本地教練是球員出身,但球員時代也未必接受過有系統的訓練,就算有也未必先進。雖然考教練牌時有相應的培訓,但對現代足球訓練模式的理解始終不及外國球壇,對戰術理解的培訓特別不足,而且那些「波牛」出身的教練,不時教球員「耍小聰明」。培訓出來的球員球品如何,實在有點令人憂慮。

請外國教練來港指導球員或是解決方法,也是近年傑志成功的關鍵。在洋帥身邊學法多年的鄭兆聰今季執教南區,也正好測試這套方法能否應用於教練之上,但將球員送到外國似乎更直接。不僅訓練更有質素,比例也可以更密集。從早前入選港隊名單、曾留洋數年的陳俊樂可見,他波底明顯比同齡人好,比起一眾港隊師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請一個外國教練來港,要負責他甚至他家人的起居飲食、子女教育,花費之大可以想像,而效果又不一定明顯。(最近大受港人歡迎的金判坤「Kim Sir」,其實也不是長期執教港隊的理想人選,但他懂得在香港球圈生存,這著實不是容易的事。)但送有潛質的幼童或年青球員到去外國卻相對便宜和簡單,只要說服家人便可以,而外國也不少獎學金可以申請。今年效力南區的陸志豪就成立了教育機構,協助年輕球員到美國求學和申請獎學金。成事的話,年青球員有機會在外國落班,待遇也自然比香港好。

香港的商業贊助也許較少,但也有慈善基金可以申請,賽馬會傑志中心還不是向馬會申請撥款?有心發展的球會可以嘗試撰寫計劃書申請,而不是「眼紅」別人有馬會支持,或者抱怨政府支持不足。(事實上,我開始懷疑究竟政府能否直接撥款予球會。因為參考一些亞洲國家的例子,政府過份干預很可能被國際足協調查,甚至影響參加國際賽。)即使真的無錢,但這個城市的人向來「食腦」,限米煮限飯也可以突圍。搞體育的人,似乎不太應該輕易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