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悅淇(141045)
大概一年前寫了一篇有關周國賢與小克的《有時》三部曲的文章,不過因為我對New Age的認識幾乎是零,也不太懂什麼哲學理論,內容只是很表面。即使是有「人類啊,何時才能撇開一切的批判和對立看看我們那未曾看見的光景?」這樣的想法,心底裡卻很明白人沒自己的立場和價值觀就形成不了社會,也就等於生存不了,所以缺憾美也是這個世界必要的吧。我深信這個世界上存在着的事物全部也是有他存在的意義,但也因這些「意義」有時令人感到無限疲累。
開首提起《有時》三部曲,於是再去聽了一遍,這次卻讓我想起David Bowie了。我對David Bowie不熟悉,還是最近他去世了,我才找他的歌來聽。在YouTube隨便選了幾首來聽後,感覺他有點似Michael Jackson,風格對我來說有點奇特,曲風有時帶點詭異的味道。他在台上閃閃生輝,看起來有點瘋狂,但他的歌也有時包含一種莫名的孤寂感,這是他的作品中其中一項吸引之處。
《Life in Mars》,David Bowie在1971年推出於唱片《Hunky Dory》的歌,和三部曲的《重逢》一樣都與「展開旅程」和「宇宙」有聯繫。這是一個小女孩往世界展開旅程的故事,在母一方反對她外出、父一方支持她冒險的情況下,她決定踏出旅程。歌裡每句歌詞也在說明重要情節,我在這特別挑幾段較深刻的來分享:
(A)
To the seat with the clearest view
And she’s hooked to the silver screen
But the film is a saddening bore
For she’s lived it ten times or more
She could spit in the eyes of fools
As they ask her to focus on
這段直譯為女孩坐在一個最清晰的位置看電影,但又是在播悲劇,看過十數次的她都悶透了;其實這是在說女孩在現實中看過太多次慘劇了, 她處身於最清楚的位置把每個問題看得十分徹底,根本不想再看到,那些熱衷於參與悲劇的傻瓜卻叫女孩要注視他們,女孩於是就向他們吐口水表現她的厭惡和不屑。
(B)
It’s the freakiest show
Take a look at the Lawman
Beating up the wrong guy
Oh man! Wonder if he’ll ever know
He’s in the best selling show
這一段充滿着現實感,雖然是在說女孩所看的電影,但這都是基於現實所見而出現的劇情。因為它將最真實的情況都展示出來,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地方與地方之間的衝突,還是國家與國家之前間的戰爭也好,這些都是所有人的「最佳娛樂節目」,因此才令它成為「最賣座的電影」。
(C)
But the film is a saddening bore
‘Cause I wrote it ten times or more
It’s about to be writ again
As I ask you to focus on
之後又返回(A)段旋律,但尾三句也變成不同歌詞:女孩看到了悲劇覺得悶,原因是因為她寫過十多遍了,於是女孩要改寫它,並叫我們要留意她所改寫的。在(A)段,女孩是被動的,到了這裡卻變成主動,顯示出女孩的思想有所變化:她覺得這些悲劇是她有份寫的,所以她也想改寫故事。就像我們所見到的大大小小問題不是一個人就能造成的,若看到別人批評某事某人,我們見觀點合理,隨之很易附和並一起批評,意識流因此成為了主流,但可能我們根本不是這樣想。只是嘴巴上的搏擊並無實際效果,真的要改寫似乎要拾回自己的腦袋,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實行些什麼吧。
新一年開始剛兩星期,已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仍在討論應不應該普教中、施政報告內容如何如何、李波失蹤至今仍未有結論、 毛記頒獎禮的手法是否教壞港人⋯⋯我們也知道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係未必能分得那麼清楚,但某些時候分別拆來看似乎沒那麼煩;在別人討論時摻一把嘴有機會是那些講理智的無聊想法在插手干預。有時像歌裡的小女孩逃離一下現實,讓自己靜下來、看看全個局面,可能才會發現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畢竟這個世界的事很多,沒錯這些事都有它本身的意義,但我們真的沒辦法一一都理會啊,或許拾回一份「孤獨」的勇氣,我們就不會那麼累。
《Hunky Dory》,是一切安好、沒什麼需要改變的意思,這大概是David Bowie在大家身上找到的期望吧,偶爾聽一下這唱片、讓「Hunky Dory」成就自己宇宙裡的所有事也挺舒服啊。這唱片出產時與現在相隔44年,卻不覺這是久遠以前的產物,在很久以前它就談上了未來的現在,甚至已談到現在的未來了。
https://youtu.be/v–Iqqusn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