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完成在赤洲發掘恐龍化石的工作,發掘出約30塊含恐龍骨骼化石的岩石,當中所含的恐龍化石實際數量,須待清修工作完成後才能確定。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古蹟辦人員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的指導和協助,以及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支援下,於本年10月下旬在赤洲展開發掘工作。中科院古脊椎所專家和香港古生物學家詳細檢查化石發現地點,確定所有外露化石已移走後,團隊在赤洲發掘恐龍骨骼化石的工作亦已完成。
恐龍種類仍有待鑑定
發言人又表示,古蹟辦和漁護署將聯同中科院古脊椎所,以及香港、內地和其他地方的專家和研究機構合作,繼續推展恐龍化石清修及相關研究,鑑定赤洲恐龍的種類,以及探索香港遠古時期的古生態面貌。
因應在赤洲的考察和發掘工作完成,漁護署署長將於明日(12日)撤銷封閉船灣(擴建部分)郊野公園內的整個赤洲。
發言人強調,赤洲位置偏遠,島上沒有適合登島及遊覽的配套設施,地理和天氣令船隻靠岸有一定風險,市民不應冒險登島。而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除主管當局及其授權人士,任何人不得挖掘或搜尋古物。如發現古物或疑似古物,或得知有關發現,須向古蹟辦報告。
發展局發言又表示,在展覽及公眾教育方面,位於香港文物探知館庭院的臨時工作室,定於本月20日開放,屆時古蹟辦會安排市民現場觀看化石清修工作,並展出經清修的恐龍化石及其他在香港發現的化石,例如水生動物介形蟲和菊石,及蕨類植物,有關安排的詳情稍後在古蹟辦網頁公布。
今年較早時掘出大型年長恐龍骨骼化石
古蹟辦今年3月接獲漁護署通知,指赤洲的沉積岩可能含有疑似脊椎動物化石。發展局隨後邀請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專家來港進行野外考察和化石樣本研究,並就管理方案和後續工作提出建議。
中科院古脊椎所專家、發展局、古蹟辦和漁護署人員之後在赤洲實地考察,並採集含有疑似脊椎動物化石的樣本。專家進行骨組織切片初步鑑定後,確定樣本為大型年長恐龍骨骼化石。其後,專家清修含有恐龍骨骼化石的樣本,初步認為化石屬白堊紀時期,即距今約1億4,500萬至6,600萬年前。至於恐龍種類,要進一步研究才能確定。
———–
主圖片:赤洲。
主圖片來源: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