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有關香港人在街上最反感行為的調查發現,其中一個是走在前面的人走得太慢。匆忙的步伐似乎成為了習慣,爸爸趕著上班,媽媽趕著買菜,兒子趕著上學補習,退休的爺爺奶奶趕著「一盅兩件」。
放假了,或許會放下繁忙的生活到外地旅行,放鬆享受一下。歐洲、韓國、台灣、日本都是炙手可熱的景點。今次,我背起一個大背包,帶了幾件衣服、睡袋、地墊,就跟著一個青少年團體到中國最貧窮的省份–貴州做義教,過一過「老師瘾」。
義教目的地是貴州赫章縣結構鄉,在飛機上遇上一位好客熱情貴州乘客,閒談中提到結構鄉,他說沒有聽過這地方,看來真的很偏僻。
坐著面包車,踏上崎嶇不平的路。終於到了學校,學生們在操場參加運動會,一個個陌生的面孔,卻用微笑像舊友般打照呼。就這樣,義教在一個個笑容和彝族歌曲開始。
孩子求知若渴,上課時,全班學生一同舉手回答問題、上課會專心瞪着看老師, 他們的堅強,好學讓我十分感動和心疼。
山區孩子沒有平板電腦、智能電話,他們擁有路邊的小花小草,隨時與大自然玩耍,這樣的童年是很多都市小孩子的夢想。
校舍位於山上,放眼過去都是翠綠樹木。學校有兩棟建築物,分別是課室和空置的大樓。大樓本來用作媒體課室,但資源有限。籃球場似乎是每間學校必有的設施,這小學不例外,但粗心的人也會留意到用木板固定的籃板,滿佈泥濘塵埃的地下。粗糙的地方,卻還能看到小孩子燦爛的笑容,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但仍是一幅美景。
在這裡,最近水源只有一條小溪,煮飯、梳洗都需要到小溪挑水。身為九十後的我們自出生就享受自來水的供應,挑水都是從袓輩聽回來的故事。第一次把擔杖放上雙肩,就已差點失平衡掉在地上,取到平行開始回校舍,水桶的重量令肩膀抖不停,那天,我體驗到這種山區居民的辛苦。
義教一星期,沒有洗過澡,到沒有沖水的洗手間,吃土豆、樹上的野果、烈日當空下不會溶化的冰淇淋。但我亦放下電話,用嘴巴直抒胸臆;放下相機,用眼睛紀錄回憶;放下耳機,用耳朵去聆聽鳥鳴、讀書聲、喧鬧聲,真正做到放下匆忙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