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

講咩粗口?你講呢啲?

港人對「粗口」並不陌生,源流已久。

 

早在明末之時,著名將領袁祟煥就曾以一句「丟那媽,頂硬上」來激勵士氣;而清朝編修的《康熙字典》亦有收錄幾個廣東「粗口」的本字,可見它歷史悠久,稱得上是一種文化。

 

根據《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在《小狗懶擦鞋》的說法,「粗口」是辱罵他人、發洩情緒的助詞,而廣東人最常說的五個「粗口」單字,原來都是以「尸」作部首,分別指男、女的性器官。恰巧,書名就是取這幾個字的諧音而成。 「粗口」屬於小眾文化,學校一直以「不文」為由,想方設法禁止學生「爆粗」。以樹仁大學為例,有教師就張貼告示,表明不歡迎講「粗口」,違者必被追究。師長的用意不難理解,學校是莊嚴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絕不希望學生「粗口」成文,以指罵別人為樂、以表現粗豪為正。不過,聽、講「粗口」是習慣使然,刻意按捺學生「爆粗」,可能適得其反。

 

「粗口」是語言的一個分支,雖各地不大相同,卻遍佈全球,有人的地方,「粗口」自然出現。中國人有一句話,「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意指場合有不同用語。當你面對一群粗獷豪氣的地盤工人,你會陰聲細氣、輕柔說話嗎?有時候,稍微粗豪一點的朋友,甚至以「粗口」打招呼問候。你不「入鄉隨俗」,如何跟人做朋友?只要不是用作攻擊他人的武器,說兩三句有大問題? 運動比賽更甚,打得火熱,爭持不下時,人總會興奮緊張,「心紅」起來。當出現爭議性時刻,如判罰死球,球迷情緒一到,罵了「粗口」,是否代表不道德、不文?換一個角度,表現出運動員求勝的激情如何?

 

站在道德高地,「粗口」永遠是原罪,但人無完人,有時候不妨為自己添加一點「隨性」吧。我就係講呢啲~

吾想出聲:【第一集】【吾想講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