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

謊言的世界

【生活文藝】

英國散文家艾迪生曾說:「每一塊土壤都會長出虛偽和欺詐,它們可是四季植物」,即使我們如何相信人性本善,然而生活裡總逃遁不了謊言,無論是欺人抑或是自欺。早前,香港曾上映一部獨立電影,名為《第七謊言》,執導者為新晉導演孔令政。其中孔導演藉電影歸納出,人類恆久以來最常說的七種謊言,包括:明顯的謊言、誇大的謊言、誤導的謊言、局部的真相、善意的謊言、假設的謊言,然而最終我們都逃不過第七種謊言,這就是自欺的謊言。原來「七十億人的大話,最終只是自欺欺人」,這是電影的主題。

說謊有很多種,有些只為掩飾過錯與罪行,如果說這是一種人們與生俱來的技能,相信也不為過。自小當我們犯錯,舉凡弄污家具、摔破器具,抑或小測考試成績不理想,我們總會在父母面前,拋出一堆堂而皇之的藉口,又或者裝作一臉無辜,盼望獲得父母的原諒。犯錯之際,我們未必即時構想如何去補救,反而會想盡辦法減輕犯錯的程度,以謊言或藉口「包裝」事實,務求獲他人輕判。這是我們最常說的謊言,心理學家稱這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手段。

童稚時犯錯說謊,我們大可一笑置之,因為這只是一種無傷大雅的手段。有一種謊言名為「善意的謊言」,從前父母在飯桌上跟我們說,如果吃水果時不慎將果核吞進肚子裡,那麼種籽就會在胃裡發芽,然後長出參天大樹;我們從前可能會聽父母說過,如果不慎將口香糖吞下肚,口香糖就會黏著腸道,然後就會罹患惡疾。當我們長大後,只要稍有常識,都會知道這些都只是騙人的伎倆,但我們從來都會怪責父母,因為這是關愛的表現,是一種長大後讓我們會心微笑、憑記銘念的善意謊言。

我們從前聽過很多善意謊言,長大後在社會中,我們就開始感覺身邊人未必可以盡信。父母從前欺騙你,目的是為你好;然而社會中外人欺騙你,我們卻要清楚辨明用意。謊言,說到底就是一種偽飾的藉口,包裝得再華麗,也只是一種利己不利人的騙徒手法。舉凡職場上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爾虞我詐的辦公室、以至商戶層出不窮的銷售伎倆,更甚者,政客滿口言辭閃鑠的語言偽術,難道不是一種另類的謊言?有些謊言容易拆穿,有些則不易看透,我們生活的環境或多或少都是由謊言構成。面對謊言的洪流,有人堅守原則,有人隨波逐流,結果更多人不甘被騙,就加入騙人之列,說謊很容易,但要圓謊則需要用更多的謊言,逐層逐層覆蓋上去,結果連事實的本貌亦難以辨認。倘若人與人之間是鏈索的話,那麼謊言就像鏽蝕,然後慢慢擴散開去,無以復加。

有人討厭謊言,不甘受騙;有人鍾情謊言,甘於一再受騙。培根說過:「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具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事實很殘酷,謊言很美好,如果事實是一種「苦口良藥」,那麼謊言就是「糖衣毒藥」,但生活中,我們大概都明瞭,服用苦藥治癒的人何其少,毒藥成癒的人卻愈來愈多。我們喜歡聆聽謊言,因為謊言中塑造的事實,總會較貼近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原形,但需知道,再完美再像真的謊言,大抵都不會是真的。不過,人們就有著這一種腐朽的愛好,英國詩人塞‧約瀚遜曾言:「一個人寧可聽一百句謊言,也不想聽一句他不願聽到的真話」,這或許是最佳的詮釋。

 

如果說欺騙他人是一種天生技能,那麼欺騙自己則是一種派生技能。明明很痛苦,卻在外人面前裝作很愉快;明明不太鍾愛身邊的伴侶,卻基於習慣不肯割斷,跟自己訛稱仍然對身邊人鍾愛萬分。自欺也許是為了逃避,逃避內裡最真實的情感,這是一種看似最無傷大雅,卻又最傷害自己的行騙手法,將情感重重包覆,結果無限壓縮情感真象,到最後連自己也無法辨認出自己。

騙人很容易,自欺則相對困難,說謊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技能。有人以此為善,有人以此行惡;有人自以為善意,卻無意間傷害他人,有人卻自以為能夠欺騙他人,結果輕易被他人揭穿,連圓謊的機會也沒有。德國詩人海涅有一名句:「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或許人們追求的根本不是鮮花,只是希望卑微的乞求令人意亂情迷的罌粟。

說穿了,我們都是天生的騙徒,泅游於謊言的世界中,以各種泳式掙扎游往理想的彼岸,或者前往另一個繁花似錦的謊言國度。

作者:成斾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