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本來只是一場簡單的畢業典禮,卻因為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到來,門外有大大的歡迎橫額,門內又有童子軍為來賓吹奏樂章,令典禮變得隆重起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理斯爵士今到北角閩僑中學擔任畢業典禮的主禮嘉賓。除了閩僑中學師生外,還有其他附近中小學學生及公眾人士特意到場一睹莫理斯的風采,人數將近六百人。莫理斯席間分享不少在研究路上的心路歷程,他說成功必需感謝身邊幫助的人,並時刻保持對知識的好奇。
記者:陳欣瑩
知識追求欲高
他自小熱愛閱讀,小時候曾住在蘇格蘭的一個不夠二千人的小鎮之中,書店在五十英里外,父母根本難以為他找一本書。在中學的時期他又自費買了一本<<自學微積分>>的書,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就詢問老師。他說當時老師建議他報考劍橋獎學金試,但大家都對於劍橋獎學金試一無所知。莫理斯當時是憑著做得多,才慢慢在解難之中學習。可惜,最後他因盲腸炎而無緣劍橋。
劍橋是成功的搖籃
其後幾年,他終於可以在劍橋就讀,他感恩在劍橋一切,成就了今天的他。他指劍橋無論是老師或學生,都有卓越的學術天賦和成就。莫理斯說,劍橋好像經常都有大發現,「諾貝爾獎得主總有一個在附近」,可以在他們身上學習到更多。 另外,莫理斯勸喻年青人要對生活中接觸的人與事都要保持著好奇探索的態度,例如在日常報紙中嘗試尋求更多的答案。而他最近都經常想著為何香港和日本的經濟環境好,但發展仍停滯不前。
研究稅務理論 幫助窮人
莫理斯致力希望可以透過經濟學的研究幫助到更多貧窮的人,他指曾到印度居住一年,對他的研究幫助很大。他的稅務理論強調勞動力在稅制中的重要性,所以他建議更好的入息稅制,讓有錢人的資金轉移到窮人身上。他憑研究的「不相稱資訊的誘因理論」,在一九九六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幫助政府在只有有限資訊的情況下,計算出最適合的稅率,而又不會剝削窮人。
諾貝爾得主籲大眾保持好奇心
記者:黃舒攸
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莫理斯教授(Professor Sir James Mirrlees)今應邀於閩僑中學演講,莫以自身經歷鼓勵大眾應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追求學問。莫同時寄語中國及美國勿只發展經濟,應同時關注其他發展。
應時刻追求新知
於1996年得諾獎,曾於愛丁堡大學及劍橋大學讀書的莫理斯指出,當時校內充滿學習及求知氣氛,其中以劍橋更為強烈。莫指當年在劍橋「時時有大發現,人人可創歷史,諾獎得主總有一個在附近」。但莫理斯強調,沒有人一開始便以取得諾獎為目標,學生只理所當然地認為大家應追求新知,發掘新概念。莫理斯舉例表示,當大家看新聞報道時,應時刻保持好奇心,多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才是學習應有態度。
感激劍橋的栽培
莫理斯指自己讀小學初期數學成績一般,跟普通人一樣特別喜愛「超人書」,但幾年後便發現對數學心算感興趣,中學假期更以零用錢購買有關「自學微積分」的書籍。雖然學習過程充滿障礙,但莫激勵學生不應放棄,因解難過程中總給人啟發,而隨之而來的成功感亦非常大。莫感激劍橋的老師鼓勵思考,而非要求學生「死讀書」,當年的莫理斯立志成為數學教授。
望改善窮人生活
莫理斯一直以來研究稅制,並取得各方認同。莫指自己希望以經濟學解決貧窮問題,並希望將有錢人的財富轉移到窮人身上,故致力研究稅制。研究路上,莫曾遇過不同難題,他打趣指:「唔明當時自已點解咁有信心可以迎難而上。」莫理斯總結自己成功原因有二,第一是他喜歡解難,不成功不死心;第二是他身邊有很多成功學者給他不同想法,令他大開眼界。
中美只發展經濟
講座上,莫理斯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並相信中國將會變得更富有和強大。但莫認為中國及美國同樣需多注重經濟以外的發展,「不能過份有野心」。另外,莫指日本和香港近年發展緩慢,停滯不前,好奇心驅使他希望了解箇中原因。
金句摘錄
莫理斯(圖)於講座上講述自己的成長之路,當中有一些金句值得讓人深思。
1.「點解唔可以係我呢?」
莫理斯曾向劍橋校長表示,希望將來能當數學教授,校長感愕然並懷疑,但莫並不認為自己不可能,故以此回答校長。
2「(劍橋)時時有大發現,人人可創歷史,諾貝爾獎得主總有一個在附近。」
莫理斯大讚劍橋的學習氣氛,並指劍橋學生在學問上取得新發現,並不是稀奇之事。
凡事好奇 迎難而上 成為千萬之一
據統計,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機會只有一千萬份之一。要成為其中的一員,秘訣究竟是什麼?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理斯爵士(Professor Sir James A. Mirrlees)今午出席閩僑中學擔任畢業典禮嘉賓時提到,無人會一開始就會以獎項為目標,最重要是學生主動尋找新的事物,為身邊的事物產生好奇。
記者: 何嘉駿
不少人會以為,莫理斯兒時的夢想是成為出色的經濟學家。但他反駁23歲前,仍未想過會醉心於經濟學理論,更無想過作品能為他帶來「諾貝爾獎得主」的名銜。「我並不是贏在起跑線,只是純粹我喜歡數學而已。」從小就喜歡閱讀的他,會甘願到離家20英里遠的書店,用零用錢購買微積分書自學,與數學老師研究,更被推薦參加劍橋大學獎學金考試,可惜突如期來的盲腸炎,失去考試機會,令「諾貝爾獎之路」帶來阻撓。
雖然如此,憑著對追求學問的熱誠,莫理斯成功考入英國愛丁堡大學,並感動校方,特別批准他只用三年時間,完成四年數學學士學位課程。莫理斯慶幸在大學生涯中,能每晚與志同道合的同學聚首一堂,發表各自的理論,互相比併,是一件「好玩」的事,亦是獲獎的重要基石。
即使面前有層層難關,老師們又用「激將法」打擊學生信心,但莫理斯會化悲憤為力量,繼續接受挑戰,迎難而上。良好的學習氣氛,讓每位劍橋學生創造歷史,為學術貢獻,亦讓他順利地於1963年完成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繼續研究經濟學理論。「求知氣氛很重要,嚐試為你所看到的事物感到驚奇」,莫理斯認為,年輕人應該要對生活各項事物都充滿好奇之心,對新聞資訊要了解更多。
莫理斯笑言,每人資質也不同,難以有一套理論,適用於所有學生身上。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的他,感到香港學生聰穎,但他建議香港學生,要多練習辯證寫作,令表達時就可更清晰易明。
金句摘錄
1挑戰是十分之大,但若能成功解決,滿足感更大。
2小時有人問我長大後想做什麼職業,我說「數學教授」卻令人懷疑,我知道要成功很難,但會反問自己,為何我不可以?
3 無人會一開始就會以獎項為目標,獎項只是一個結果,最重要是想找新的事物、新的想法。
諾獎背後 非凡人生啟發中學生
【本報訊】 在電視上看到的諾貝爾獎得主,人們往往均認為他們到達了人生頂峰。但頂峰之前所經歷的人和事,又有誰留意當中苦樂?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莫理斯爵士獲獎後多年,首次與本港中學生分享其得獎歷程及成功要訣。
記者:施家勝
1996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莫理斯,受邀出席閩僑中學畢業典禮,首次向中學生及家長分享其成功之路。講座亦吸引近六百名公眾人士及其他學校師生到場,細聽這位諾貝爾獎的心路歷程。一般人可能認為經濟學家莫理斯必定自小便喜愛看經濟相關的書,或甚留意各地經濟。誰也猜不到這位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晨興書院院長,諾獎之路是由數學開始。
喜「解難」才踏進大學
講座甫開始,莫理斯說自小因學慬心算而開始對數學感興趣,及後更自行到書店購書自學。「我自己買了一本書,叫作自學微積分,中途發覺內容太深因此向老師求教」。這可說莫理斯是喜歡數學也是因為喜歡解難及接受挑戰,他稱在愛丁堡期間,就是因為老師看到他對數學的熱誠,故鼓勵他參加劍橋大學獎學金考試。該考試試題難度高得連莫理斯的數學老師也不慬。儘管如此,莫理斯稱自己不斷練習增強信心,反而逐漸覺得「好玩」。話說回來,你或有疑問,為何莫理斯教授最後入讀愛丁堡大學而非劍橋大學?莫理斯笑說,是因為臨近考試前因得盲腸炎而被迫放棄應考,錯失入讀劍橋大學這一等學府的寶貴機會。「可能這就是際遇弄人」。
成功乃非一人之力
莫理斯及後的非凡經歷,其實是告訴給在場各位知道,「際遇」可以由自己創造。在愛丁堡大學時,他憑一己之力成功說服校方,批准他以三年去完成原定四年的課程;當時21歲完成碩士後,莫理斯更到他夢寐以求的劍橋大學攻讀學士,需時只需兩年,表現可謂相當出色。莫理斯形容,在劍橋學習的日子相當充實,校園內學習氣氛,能使每一位在內就讀的學生都有機會創造歷史。講座尾聲,莫理斯不忘感謝他身邊師友的幫助及支持,才可得到諾貝爾獎。他稱自己「不成功不死心」的精神,以及從不同人中獲得經驗,都是他的致勝之道。
家長:培養子女好奇心
【本報訊】諾貝爾獎得主莫理斯到中學分享,吸引不少外校師生及家長到訪。參加是次講座的杜太及梁太,兩人子女均在中學階段。杜太看到宣傳單張對是次講題有興趣,故前來「取經」。她認為莫理斯的演講充實,「好多方面都inspire(啟發)到我」,成功並非單靠一人努力,需要各方朋友支持。梁太則認為講座令她反思香港教育制度僵化,家長要花時間培養子女的好奇心,同時亦應給予多點機會,不要局限子女的興趣和專長,才能成功培養學生好奇心。
杜太(右)及梁太(左)均認為講座別具教育意義,使其再思考教育下一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