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新聞採訪與寫作

誰該騎驢走下去

【情人節   新聞評論習作

父子騎驢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父騎子不孝,子騎父不慈,父子騎不仁,皆不騎不智,帶出的道理,大約是做人處事,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就好,盲從他人意見,反會招損。

今天的中港關係,恰巧是故事的寫照,慶幸的是,父子未累得半死,驢子仍在父子身旁。幾年前,「中港矛盾」一詞剛「冒起」,港人不齒內地人隨地踎、隨處吐、隨時大聲叫。當時,智能手機正值方興之時,大家一見狀,就舉機攝錄放上網,惜未能遏止所謂「歪風」,也不知是港人打擊不力,抑或內地人「成功」感化了市民。不過,當時的輿論壓力,確是令中央喉舌《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要求內地人到「其他地方」時要表現得「文明一點」。

可笑的是,到了今日,港人仍然只能望著洶湧而來的同胞、手推車、行李箱興嘆,更甚的是,我們發現了他們的手推車、行李喼內藏的,是我們的日常用品。昨天TVB的11時整點新聞,放頭條的就是該台記者「綜合兩日情況的採訪」。記得他訪問一位正在點算「戰利品」的深圳居民,先問「你買了些什麼?」,受訪者答曰「朱古力」後,再問「買這麼多?」,受訪者再答曰「過年送禮」,記者即問「紙巾都買?」,該位女士毫不避諱答「過年嘛,要搞搞衛生」。

報道出了街,人人反應不同,有人批評報道刻意淡化水貨客問題。除去水貨客問題固然是燃眉之急,不過,如何找出解決方法不是更逼切?假如輿論仍然只是著眼於水貨客造成的擠擁問題,就只會落得被建制派訕笑「無內地同胞來港,香港經濟就會支持不住」之荒謬言論,亦是給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機會,讓中央繼續打「經濟牌」。筆者認為,只有論態度、講文明,方可以迫使政府、中央改變立場。香港人最希望的,是父、子皆有一頭驢,各有各的騎,既可互相看望,又不會招人口舌。以父親的錢、勢而言,買一頭驢是付得起的。

作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