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新聞評論課室港聞社會議題

被雨傘遮蔽的中秋

中秋節向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節日之一,這一天月亮滿圓,有著人月兩團圓的意味,但今年的中秋節來得有點不一樣,去年的9月27日,正值香港最風雨飄搖之際,人大的831決定為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關上最後一扇希望之門,學界罷課,黃之鋒號召民眾衝入公民廣場。

今年中秋節翌日,便是雨傘運動一周年。大家都忘不了警方用催淚彈驅趕民眾,用槍指嚇手無寸鐵的市民,讓警民關係徹底走向對立,讓社會上只有藍絲帶和黃絲帶之分,非我族類者甚至連朋友也做不成,讓整個香港社會嚴重撕裂,有如一面摔得支離破碎的鏡子,可有破鏡重圓機會嗎?

而且雨傘運動尚未雨過天晴,普選之路遙遙無期,梁振英仍穩坐特首寶座,中央繼續遙距控制香港政治,香港人困坐愁城,何去何從?

不少「傘兵」磨拳擦掌準備參戰區議會選舉,雨傘運動必成為選舉中的賣點,勾起市民對雨傘運動的回憶而獲取選票。但這樣做只會消耗雨傘運動僅餘的力量,讓剛剛從運動中喘定的香港,再次走上撕裂之路。

在2003年的七一人民批,開宗明義以「七一」為旗幟參選,3名候選人悉數落敗;今年的「傘兵」在形勢上比七一更弱,又何以有足夠力量獲勝?而作為政治「新丁」的傘兵又何以勝過地區工作上根深柢固的建制派?

而且在選舉中的一舉一動均受人注目,傘兵又如何處理選戰當中的突發事件例如受市民惡言相向挑釁的情況?假如處理不當,只會讓持其他政見的市民對雨傘運動觀感更差,社會矛盾依舊,政府依然漠視,大家無法從死胡同裏找到新出路。

今年的中秋節蒙上了一片雨傘運動的陰影,與其繼續消耗雨傘運動僅餘的力量,年輕一代倒不如切切實實進行地區工作,與市民溝通求同存異,而非「空降」社區光喊口號。
文:張政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