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編輯推介

衞生署正調查「到會家」兩宗到會食物中毒個案群組共涉41人

衞生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兩宗有流行病學關連的食物中毒個案群組,共涉及41人,他們同於本月13日晚進食了從「到會家」購買的到會食物。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首宗個案群組涉及1男11女,年齡介乎20至50歲。他們於十三日晚上從觀塘食物製造廠「到會家」,購買到會食物,食用後約2至15小時出現腹痛及腹瀉。另一宗個案群組涉及7男22女,年齡介乎5至77歲,於同一日晚上進食從「到會家」所提供的到會食物,食用後約3至18小時出現腹痛及腹瀉。
   
發言人說,41名受影響人士中,1人已求醫,沒有人需入院。
   
衞生防護中心初步調查顯示,受影響人士曾進食共同食物,包括千島帆立貝海鮮薄餅、明太子墨魚忌廉酸辣意粉及含黑松露醬料等的食物。調查人員初步懷疑有關食物過早預製及貯存在不適當溫度,而個案可能由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又稱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引致。

衞生防護中心和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人員已到「到會家」視察,抽取食物樣本作化驗,指示其暫時停業、停止出售相關食品及進行清洗消毒處所工作,改善食物製作流程,並向員工提供食物安全和環境衞生教育。
   
衞生防護中心及食安中心的調查仍然繼續,不排除個案會增加。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產氣莢膜梭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環境,常見於人類和動物的腸道中,故此動物源性的食物和接觸到泥土、塵埃或排泄物的蔬菜多會含有此菌。產氣莢膜梭菌常存在於食物中,尤其是餸汁,每克含有少於10,000個這種細菌的食物通常不會令人患病。

病源體為厭氧菌並能產生孢子

產氣莢膜梭菌是能產生孢子的細菌。孢子被一層厚壁保護着,有耐熱、耐冷和耐化學物特性,可在惡劣環境下生存。它也是厭氧菌,一般在無氧的環境中繁殖,但在低氧的環境中仍能生存一段時間。其最佳繁殖溫度偏高,大約是攝氏43度至45度;不過,此菌不能在攝氏12度以下的環境中繁殖。產氣莢膜梭菌在最佳的繁殖條件下每7.1分鐘即可增長1倍,大有可能是繁殖速度最高的食源性細菌。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隨着節日臨近,不少市民會選擇到會餐飲服務。為保障食品安全和預防食源性疾病,市民應注意:(1)選擇信譽良好的持牌餐飲企業,以確保食物的品質和安全;(2)安排合理的送餐時間,例如要求餐飲食品在接近用餐前1小時內送達,以保持最佳溫度;(3)保持熱食在攝氏60度以上,冷食在攝氏4度以下,並檢查食品是否有變質的跡象,如異味或質地變化;(4)妥善處理剩菜剩飯,食用後2小時內將剩菜冷藏,並在再次食用前確保充分加熱食物。

——–

主圖片:產氣莢膜梭菌。

主圖片來源:美國病控中心(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