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
最近美國傳統基金會公佈「經濟自由度指數」,雖然香港分數微微下調,但仍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連續二十一年排名第一。經濟自由是香港基石之一,能與紐約、倫敦合稱「紐倫港」,與之不無關係,然則,經濟自由不是至高無上,評論社會有不同準則,只談經濟自由終會走進死胡同。
在政府為「經濟自由度指數」排第一沾沾自喜時,大概忘了香港同時在另一個指數名列前茅——「堅尼系數」。多年來,為免影響自由市場,不少保障低下階層的勞工法例,都難以推行,例如當初成立最低工資、現時談論的標準工時,以及集體談判權。對於草根缺乏勞工保障,政府強調「滴漏效應」,希望藉發展經濟,即所謂「做大個餅」,先讓富人受惠,然後改善草根生活。可惜,從持續高企的「堅尼系數」來看,港府的如意算盤敲不響,反而是富者日富,貧者越貧。
樓價方面,香港同是名列前茅,據美國公佈的「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香港連續四年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樓價中位數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14.9倍,即一個家庭要不吃不喝14.9年,才買到一個單位。在樓價飆升下,公屋輪候冊突破二十六萬,白表申請居屋數目破九七年新高,平均一百一十八人爭一個單位,但政府一直放任樓價急升,少有舒緩政策,任由市民「上車」無望。
筆者不是否定自由市場,但我們追求的,難道是希望得到如斯結果嗎?無庸置疑,自由市場有很多好處,因為簡單稅制、成熟的資本市場,吸引不少外資,香港成為國際大都會有賴於此。但我們要清楚明白,自由市場只是手段、原則,從來不是目的,任何制度最終目的是改善社會,當一個制度有問題,我們必須正視、改善。失控的樓價和貧富懸殊,已充分顯示現時「小政府,大市場」的自由市場原則產生漏洞,當市場自身不能糾正,政府就有需要介入,否則問題就如現時日趨惡化,這亦是不少西方國家同時面對的問題。
有人認為,干預市場帶來的破壞可能較放任自主的大,但公認生活水準高的國家,如丹麥、挪威,「經濟自由度指數」其實低香港超過十分,其他歐美經濟大國,亦有或多或少政策干預市場,保障勞工,但不見他們得經濟有多不自由,反是低下階層得到保障,何況即使市場自由減少,要謹記市場只是手段而非最終目標。
任何人都希望活在健康、自由、和平、富有、公義的社會,當放任自由的市場原則未能達到這些目的,甚至背道而馳,我們是否仍要完全不干預,緊抱著原則,仍然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名譽沾沾自喜呢?
作者:黃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