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新聞採訪與寫作

短評

短評是對人和事物進行簡短的評論。篇幅短小精悍、內容單一、分析扼要、重在評論。在報紙、廣播、電視中使用,其中在報紙上最為常見。

今日同學試寫短評,內容:兒童節最佳禮物

兒童節的最佳禮物

「太陽花學運」至今已踏入第17天,今天亦適逢兒童節,到底馬英九總統會否為立法院內外的學生帶來一份最佳的兒童節禮物?

從小到大,兒童節的禮物不外乎是糖果、玩具、衣裳等物質,但在2014年,對台灣的年輕人而言,他們需要的不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政府願意聆聽他們的聲音、正視他們的訴求。

連日來,有關學運的消息不斷,更開始有抹黑學運領袖的聲音傳出,以不同的政治手法對付學生,混淆視聽,這就是政府回應年青人的應有方式嗎?這就是當權者對待下一代的手法嗎?

除了大學生以外,連日來亦有不少父母帶同年幼子女一同參與靜坐,與孩子們一起守護國家,告訴下一代民主的重要性。有別於以往的禮物,父母這年選擇送給子女的,是世上最珍貴的東西,是任何物質也換取不了的自由與民主,亦是孩子們的未來。

不論你是否已為人父母,在2014年的這個兒童節,請為我們的下一代送上最佳的兒童節禮物,拒絕黑箱作業,守護孩子,為他們爭取一個明亮的未來吧!

文:廖靜汶


4月4日是兒童節,一個屬於小朋友的節日,對於一眾家長來說,兒童節可能為他們帶來煩惱,到底應該買一份什麼禮物給子女呢?筆者相信最適合的禮物不屬於一樣物件,而是心靈上的滿足,抽出更多時間與子女溝通交流。

現今都市人生活繁忙,朝9晚6這個上班時間基本上不再存在。即使是下班後,亦要在家中處理不同的文件,延續在辦公室的工作,為的是希望家庭有更美滿的生活。正因如此,家長往往欠缺時間與子女溝通,相處時間又少,令子女很多時候根本無從分享每日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小故事,家長又無法了解子女的想法。

作為未成年的小朋友,與父母相處的時間相當重要。今年的兒童節剛好碰上清明節連假,共有四天的假期,如果不想因為人多而出門,或可以選擇在家中陪同子女做功課、看看書,共渡溫馨的親子時間。

為了讓未來社會的主人翁享有歡樂、難忘的兒童佳節,家長們最好還是抽出更多時間陪伴子女,不需要再煩買什麼玩具了吧!

文:許敬軒


四月四日,不僅是兒童節,也是中小學教師擬訂期末考試卷的時候。整個學界,包括家長教師和學生,紛紛緊張起來,積極備戰。

莘莘學子每天放學後,補習溫習默書小測至深夜是等閒事。無他,在理念極度扭曲、強調競爭的學習風氣下,「求學不是求分數」只是痴人說夢,說到底,考進名校讀醫讀法律才是最重要。

學童的慘況不是新鮮事,「怪獸現象」講了多年,每當傳媒報道小童要參加多少課外活動、學習幾多種語言,總引起大眾咬牙切齒批評一番,但多年下來,「怪獸」依舊存在,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累得可憐的孩子被迫繼續默默承受。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去年指出,本港學童的「遊戲權利」經常被遺忘,高度影響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基金會建議,每天最少讓小孩自由遊戲一小時,促進健康之餘,還他們真正童年。

適逢四月四日兒童節,請暫且放過小孩一天,放下書簿練習,就讓他們在家裡蹦蹦跳跳,當個滾地葫蘆,但願這份卑微的「禮物」,不會太奢侈。

文:甄也樂

童真無「假」

 兒童節在香港不是公眾假期,即使它是,大概也與兒童沾不上半點關係。

 成人受勞工條例保障,每周至少有一天是休息日。本地兒童在無情的催谷下,所謂的假期,不過是一個能被安排上興趣班的空檔。

 侄女去年八月出生。由於不足月,嫂子一直擔心她的發展跟不上其他同齡幼童,從奶粉到幼兒玩具,只要是能幫上忙的都能在家中找到,單是幼兒書冊已塞滿一整個組合櫃。上月底剛滿七個月的她,已被父母安排到Play Group學習與其他幼兒相處。

 新一代本地兒童被父母寄予厚望,務求「贏在起跑綫」。下課以後,日程密密麻麻,既要完成功課,又要上補習班,轉頭又要趕赴興趣班,琴棋書畫樣樣要學。他們的一切生活,全部操縱在父母手中,失去自由與童真,換來的只有「不成功使成仁」的無窮壓力。去年九月,一個小六女生便不堪重壓跳樓輕生,死前居然不忘要完成家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近年提倡遊戲權利,希望兒童自主自由地進行遊戲,做到快樂成長。這不禁令人興嘆,曾幾何時每個兒童本有自的權利,忽然變成一種追求,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今天是兒童節,父母與其費煞思量去想學習與實用性並重的禮物,何不乾脆為孩子造就一日假期——真正由兒童作主導、無憂無慮玩耍行樂的假期。

文:佘錦洪

自選童年

兒童節是祝福孩子快樂平安成長的節日,最佳禮物莫過於父母的陪伴,聽聽他們的心聲。

物質性的禮物與過節日可以毫無關聯,被寵壞的孩子任何時候都可以收到,為了哄孩子吃一口飯送一件,催促孩子做完功課送一件,要孩子出門上課又送一件,孩子得到禮物過程毫無付出,得到禮物自然也不珍惜。

家長晝夜工作,給子女換來一屋「即日鮮」玩具,送禮與收禮似乎只為了應付子女的「想要」而非「需要」。把子女送去上形形色色的興趣班,但這些是孩子真正的「興趣」,還是只是家長一廂情願讓孩子得到自己童年沒有獲得的?

「送禮要送到心坎裡」,這句台灣俗語道出了送禮的意義,得到正好合適的禮物收禮者才會感動記住。家長們,趁兒童節放下平日的忙碌,陪陪孩子,聆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鬧彆扭背後的原因,讓他們掌控自己的童年,比起無盡地用禮物堆砌敷衍更能表達愛意。

文:梁可楓

《多幾條路》

今天是兒童節,最好的禮物是送他們一個健康的社會。

 四月四日是兒童節,好像很少人記得(有人或者記得但認為不重要)。兒童是將來的希望,家長都習慣安排好短、中、長期計劃,「玩少點、學多點」準備將來能在社會牢牢站穩。

 無錯,兒童的終極對手是社會。為了應付社會需求,小朋友半歲大開始上學,星期一學鋼琴星期二…筆者無意教人怎樣養育孩子(或許他/她將來會感謝地獄式學習),只是想說我們除了教人融入社會,其實也在塑造社會。

 社會殘酷因為組成社會的人殘酷,總把事情簡化為二元,非黑即白,非泛民即建制,非窮即富,非教徒即惡魔,也許這樣大家就產生了「不贏即輸」的意識,所以要盡早起跑,這是錯的。生存不只有勝負,也可以不跟人比較。

 自從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成為大家廣泛慶祝的節日後,總有人用「天天都是xx節」的句法,提醒人天天都要關心別人。我也希望天天都是兒童節,「人類(包括父母與非父母)」由今天、現在這一刻起,想想他們,多給他們幾條路走,可以早起跑,無問題,最重要是「何時起跑不是重點,小孩快樂就好」。

 社會,由我們創造。將來,由我們開始。細路,兒童節快樂。

文:陳鎮強